1、炒黃芩在臨床上常用于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其中對濕溫發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炒黃芩的臨床應用還有:炒黃芩常用于人體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熱毒瘡瘍等。其中在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3、此外,炒黃芩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因此臨床應用也可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術、竹茹等配合應用。
相關論述
1、《》: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2、《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
3、《本經》:諸熱,腸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
4、《》:苦寒,無毒。中空者為枯芩入肺,細實者為子芩入大腸,并煮熟酒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