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3月31日電 四大證券報內容精華摘要如下:
【資料圖】
中國證券報
??對今年市場持樂觀看法 知名基金經理鐘愛三大板塊
3月30日,管理規模超800億元的基金經理張坤代表產品——易方達藍籌精選披露2022年年報,再加上之前已披露年報情況,張坤、劉彥春、劉格菘、馮明遠等知名基金經理的隱形重倉股浮出水面。年報顯示,知名基金經理隱形重倉股出現分化,抱團特征有所淡化;鋰電、酒類、能源三大板塊個股受歡迎程度較高。展望2023年,多位基金經理表達了對市場行情的樂觀看法。
??五大險企去年總資產規模穩步增長
2022年,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五大險企總資產規模全部實現正增長。五家險企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5725.49億元。共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46.93億元,同比下降19.11%。業內人士表示,2022年,保險行業面臨負債端、資產端“兩端承壓”。2023年,隨著多種利好因素集聚,多家險企高管表達了對壽險等業務回暖的期待,同時也看好權益市場結構性機會。
??掘金醫藥生物、電子等行業 440只個股獲券商推薦買入評級
最近一周(3月24日至3月30日)券商共給予440家A股上市公司“買入”“推薦”或“強烈推薦”評級。從行業分布看,醫藥生物、電子、電力設備等成長風格標的更受青睞;從基本面狀況看,前述440家公司中有269家已披露2022年年報,其中超六成公司的2022年歸母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實現增長。
上海證券報
??鋰價大起大落的憂慮:鋰電產業鏈洗牌或難以避免
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主辦的2023年中國(南昌)鋰業大會暨第八屆鋰資源高峰論壇在南昌舉行。面對鋰電產業鏈“遇冷”的現狀,與會專家認為,鋰電產業鏈或迎來新一輪洗牌和重塑。展望未來,鋰電賽道仍是大有可為的黃金賽道,全產業鏈要努力暢通鋰電產業國內大循環。
??超萬億元新增專項債推動基建投資穩步回升
梳理發現,今年地方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已超萬億元,約占全年限額的三成。專家表示,今年專項債發行使用以早發快用、加力提效作為重點,預計二季度發行進度在一季度基礎上會進一步加快。隨著專項債發力,基建投資有望出現穩步回升態勢,從而對全年經濟持續向好起到支撐作用。
??多位明星基金經理旗下基金披露年報 高倉位運行 投資組合頻現新面孔
基金2022年年報進入密集披露期,傅鵬博、張坤、劉格菘等明星基金經理旗下基金年報陸續披露。整體來看,上述基金經理布局較為長線,雖然持股偏好有所不同,但相似的是,去年全年基金均保持高倉位、高持股集中度運行,同時,投資組合中也出現較多新面孔。展望后市,明星基金經理相對較為樂觀,后續重點尋找具有較強基本面支撐的個股。
證券時報
??庫存調整市場信心逐步恢復 存儲行業復蘇預期走強
經歷近一年的半導體周期性回調,無論是產業界還是資本市場,近期對存儲行業復蘇信心正在逐步重建。3月30日,A股半導體板塊再度拉升,存儲公司紛紛漲停。多家存儲行業公司負責人表示,雖然存儲市場整體需求尚未完全恢復,但部分細分市場和產品品類有望率先回暖,并密切關注定制化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的機遇。
??25億元公司債項目13家承銷商“分羹” 債券承銷越來越“內卷”
債券承銷業務競爭激烈,一直以來是不爭的事實。近期,河南省一名主體評級為AAA級的國資背景發行人,其發行的25億元規模公司債項目,有多達13家承銷商“分羹”。業內人士表示,沖業務規模的導向讓券商陷入無盡內卷,除了打“價格戰”,券商還會通過聯席承銷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擴大業務規模,提升業內排名。
??貴州茅臺全年豪賺627億
3月30日晚,貴州茅臺發布2022年業績公告,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275.54億元,同比增長16.53%;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627.16億元,同比增長19.55%。公司上線運行i茅臺數字營銷平臺,截至2022年末,注冊用戶超3000萬,實現銷售收入118.83億元。
證券日報
??港交所主板新規今日生效 特專科技公司可提交申請
3月31日,港交所主板新規正式生效,即在《主板上市規則》新增“特專科技公司”一個章節(業界稱為18C制度),特專科技公司即日起可提交正式申請。18C制度拓寬了高增長特專科技企業在港上市的途徑,助力其在公開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并將進一步提高港交所在全球證券交易所中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證監會年內已開出46張罰單:信披違法數量居首 內幕交易“窩案”增多
據證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截至3月30日,證監會和地方證監局開出46張罰單(行政處罰決定書),合計罰沒1.81億元。據梳理,上述罰單中,涉及信披違法罰單25張,位居首位;內幕交易罰單13張,“窩案”增多;涉及非法薦股罰單2張。此外,操縱市場、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炒股、出借證券賬戶、超比例持股未披露以及限制期買賣等罰單亦出現。
??三大航去年合計虧損超千億元 業界認為2023年扭虧有望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三大航共計虧損1086.67億元。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綦琦表示,今年已有多個跡象顯示民航業正在快速回暖,預計2023年業績整體扭虧有望。綦琦認為,按照當下的趨勢來看,未來的“五一”以及暑運情況樂觀,為了迎戰民航高峰,各個航司也正在加強運力供應,具體盈利水平則要看未來票價波動情況。但整體來看,扭虧為大概率事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