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計劃4月起開始實施“特別高度人才制度”和“未來創造人才制度”兩項海外人才在日就業居留政策,旨在持續加強對海外人才,尤其是對高技術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優秀大學畢業生的招攬力度,以應對本土人才短缺等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
新華財經記者調研了解到,受收入水平競爭力不足等因素影響,日本實施十年的“高度人才”政策未能取得顯著成效。因就業環境沒有實質性變化,且新政策對收入的要求并不容易達到,預計此次政策升級也難以產生重大作用。
最新引才政策瞄準高收入高學歷人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了引進海外人才,日本法務省入國管理局(現出入國在留管理廳)2012年推出了“日本高度人才積分制度”,根據申請人的年齡、學歷、工作年限、收入、研究實績、日語水平等條件計算積分,滿70分可以獲得“高度人才簽證”,從而得以享受最快1-3年后申請成為“在日永久居住者”等優待政策。
在此基礎上將要實施的新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由兩大核心內容構成。一是“特別高度人才制度”,該制度下“獲得碩士以上學位,年收入達到2000萬日元以上”或者“工作10年以上,年收入達到2000萬日元以上”的研究和技術人才,以及“任職5年以上,年收入達到4000萬日元以上”的企業經營者可以申請成為“特別高度人才”,享受最快可在1年后申請成為“在日永久居住者”及其他優待政策,而無需再按此前制度計算積分。
第二項核心內容是在“特定活動”在留資格中設置名為“未來創造人才”的框架,以促進海外優秀大學畢業生到日本工作。該政策規定,5年內畢業于世界頂級大學(至少在兩個權威機構發布的大學排行榜中位列前100位的大學)的畢業生,可以在日本進行最長2年的求職、創業活動,而目前海外大學畢業生能夠獲得的“短期滯在”在留資格的期限為90天。
記者咨詢日本法務省相關人士了解到,此兩項新制度將與原有制度并行,申請人可依據自身情況選擇適用框架。從兩套制度的內容差異可以看到,新制度對高收入、高學歷人士大大簡化了申請條件,提供了更為優厚的居留待遇。
分析人士認為,迫于人力資源尤其是高技術人才短缺日益嚴峻的形勢,日本從“隱形移民”大國走向前臺的進程將加速。
高端人才缺口大,海外引才難解短缺問題
日本總務省2022年針對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日本企業表示“人才緊缺”。另據日本政府估算,到2030年企業的信息系統部門以及從事AI相關業務的人才最多將出現79萬人的缺口。
盡管近年持續加大政策力度,但日本海外“高度人才”引進形勢卻難言樂觀。
日本出入國在留管理廳數據顯示,2012-2021年的十年間,共有15735人獲得“高度人才”簽證;而在2022年1-6月被認定為“高度人才”的3275人中,只有783人是新來的。
今年日本加碼政策,意在為高收入人士及頂尖院校畢業生留日開辟綠色通道,但符合條件且有留日意愿的群體可能寥寥。
在日本,2000萬日元年薪幾乎是普通勞動者的工資上限,達到這一水平難度相當大。根據日本國稅廳調查,2021年日本年收入在2000萬日元以上的勞動者僅占全體的0.6%,且平均年齡超過57歲。
長期從事海外人才赴日簽證事務的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實際操作中,收入達到這一水平的申請者極為罕見。
熟悉該領域的記者出井康博則認為,對于高收入的外國人來說,日本的永久居留權難以成為激勵因素,在一個貨幣疲軟的國家工作也沒什么好處,“擴大該制度不會有什么效果”。
工資低、人事制度僵化不利于日本全球人才競爭
當前,全球人才競爭日趨白熱化。隨著邊境限制措施逐步放寬,海外國家和地區紛紛投身全球人才爭奪行列,通過開發新的簽證類型、減少工作簽證條件限制、縮短簽證審批流程、降低外國勞力配額限制、新設更優待遇的工作簽證等方式為海外人才引進提供便利。
面對激烈競爭,分析普遍認為,收入水平低是日本一大短板。
日本人均工資長期以來呈現為低增長或負增長。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23年各國工資水平預測值換算成美元來看,日本的年收入約為3.2萬美元,在7個主要發達國家中最低,不到位列第一的美國的一半,也低于韓國的3.5萬美元。
在日本意圖引進人才的專業領域,工資也明顯低于多數主要經濟體。Human Resources 2022年的調查顯示,日本信息和通信工作者的平均年薪約為40000美元,僅相當于美國水平的50%和德國水平的70%。
美國美世咨詢公司(Mercer)2021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人才緊缺的美國和中國,IT和網絡職位年收入中間值比所有職位的中間值高出8%-10%,而在日本其比所有職位中間值低2%。
究其原因,海外普遍采用“職責崗位型雇用”,薪資由職位的市場供求決定。而在日本,大多數公司的工資結構并不針對具體工作,論資排輩現象突出,市場供求很難反映到薪酬上。而近年來亞洲其他國家的收入水平提高和日元貶值也進一步加劇了日本的人才引進難度。
除工資、發展空間等代表“機會質量”的因素外,日本在創業的難易程度、配偶的就業和子女教育等家庭因素等方面獲得的評價也較低。根據《2022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日本排在第24位,遠遠落后于排在前列的瑞士、新加坡、丹麥、美國等。
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丁可認為,難以向頂尖人才提供具有足夠國際競爭力的高薪酬,以及日本社會對于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較弱、風險投資規模較小、創業失敗包容度不高等是影響高層次人才引進的主要障礙。
“優秀人才不僅僅關注簽證條件是否放寬等外在條件,還更看重工作環境是否自由寬松,成長空間是否足夠大,能否獲得事業發展所需要的充足的資源,社會文化是否多元包容,對外國人是否友善等。”丁可說。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與流動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吳帥認為,發展機會和空間是影響高端人才選擇的主要因素,再者是薪資收入、福利保障,此外是職場文化和社會文化等,“日本在先進制造業等優勢產業上對專業人才有較強吸引力,但其年功序列等職場制度和文化卻是拖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