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哈尼族是如何發展的?
哈尼族的古代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漫長曲折的遷徙史。哈尼族不僅在定居大渡河畔之前有過“逐水草遷徙”的游牧生涯,而且定居農耕之后又因戰爭等原因被迫離開古老的農耕定居地而再度遷徙,直到進入云南亞熱帶哀牢山中。哈尼族的社會,正是在這個漫長曲折的遷徙過程中發展的。盡管漢文史籍對此記載不足,對哈尼族的具體遷徙路線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仍能從老一輩歷史學家、民族學家對哈尼族族源的研究,大量的田野調查研究,以及哈尼族社會中保存的大量口碑資料的研究中確認哈尼族的這一歷史過程和歷史事實。
哈尼族是如何遷徙的?
哈尼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久以來,哈尼族的整個文化全靠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沿襲。正因為這樣,哈尼族的口傳史有著較大的可靠性和較高的史料價值。《哈尼阿培聰坡坡》就是其中一部較為系統、完整和較具典型意義的史詩。它是流傳于哀牢山區一部長達5600行的哈尼族遷徙史詩,詳盡地記述了哈尼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經歷艱難曲折,從遙遠的北方向南遷徙的事跡。全詩分為7章,每一章敘述一個曾經居住過的地點。主要記述了最早的哈尼族游牧地“虎尼虎那”(紅石頭黑石頭交錯堆積),這個地點在遙遠的北方,由于人口增加,食物減少,他們南遷到水草豐盛的“什雖湖”邊。后由于自然災害森林起火,他們又遷到龍竹成林的“嘎嚕嘎則”。后由于與當地原住民族“阿撮”產生矛盾,又南遷到雨量充沛的溫濕河谷“惹羅普楚”,與“阿撮”、“蒲尼”等民族交往甚密,但因瘟疫流行,人口大量死亡而不得不南渡一條大河,來到兩條河水環繞的美麗平原“努瑪阿美”。在此,哈尼族實現真正的農耕定居,并將其農業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生活十分美滿,后受到當地一個叫做“臘伯”的民族的凱覦,妒其財富和土地而發動戰爭。哈尼族戰敗離開“努瑪阿美”,南遷到一個大海邊的平壩“色厄作娘”,為避免民族戰爭,又東遷到“谷哈密查”,得到當地原住民族“蒲尼”的允許,居住下來。當哈尼族人口繁衍,經濟大發展時,蒲尼出于懼怕而發動戰爭。這次戰爭規模巨大,哈尼族險些滅族滅種,戰敗南遷,經“那妥”、“石七”等地,最后南渡紅河,進入哀牢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