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泰國吃“麻辣火鍋”,在新加坡海底撈門店看小哥“扯面”……隨著出境游市場不斷回暖,中餐“出海”又引發關注。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疫情形勢轉好,中餐“出海”正迎來新的機遇期,但考慮到文化、法律、用工成本等多種因素,企業在“出海”時仍需保持審慎態度。
繼在東南亞多國開店后,蜜雪冰城悉尼首店2月12日開始試營業,試營業首日營業額就突破了人民幣24000元;正新雞排則在近日舉行全球招商會,現場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300余名意向加盟商出席會議。
“對很多出境游客而言,美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中國游客帶來的紅利,不僅體現在旅游業,也包括餐飲業。”泰國“重慶磁器口老火鍋”創始人聞智發現,近期來吃火鍋的中國游客明顯變多,隊越排越長。2016年開始,他在泰國陸續開了4家店,在大眾點評上,普吉島分店是當地火鍋好評榜第1名。據聞智介紹,相較疫情前,泰國的中餐廳只剩下10%左右,如今,守得云開見月明。
在美團相關負責人看來,中餐“出海“再成趨勢,與跨境游、尤其是出境游的復蘇有重要關系。中國旅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中國出境人數和境外消費支出均居世界第一位,對各地旅游經濟貢獻巨大。時隔3年,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需求驅動下,旅游市場再現“中國紅利”。
美團、大眾點評等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1月8日至2月21日,中國澳門、中國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成為熱度最高的出境目的地。其中,中國澳門繼續保持亮眼增速,中國香港住宿入住量同比上漲近400%,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分別上漲約1100%、1000%、200%。從客源地來看,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的消費者出境游更為積極。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認為,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加上疫情形勢向好、中國餐飲文化輸出不斷加速,中國的餐飲“出海”來到一個非常好的節點。未來隨著國內外交流更加頻繁,中餐“出海”將迎來新的一輪紅利期。“整體來看,中餐相較于不少西餐,仍然保留了非常優厚的文化積淀,同時在海外也有一定的消費基礎,相信能夠迎來新的機會。”
由海底撈出海業務分拆上市的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品牌公關負責人楊西貝認為,從市場體量上來看,海外市場對于中式餐飲的認可度是相當高的。中式餐飲的品牌化也在飛速發展,在2021年全球餐飲品牌價值25強中,Brand Finance(全球領先品牌估值咨詢公司之一)將海底撈列為第9名,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海底撈與餐飲巨頭星巴克和麥當勞的同等地位。
據悉,截至2022年12月2日,特海國際已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11個國家開設110家餐廳,遍及新加坡、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大利亞等地。
“最早的海外中式餐飲以移民餐飲為主,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當地的中國移民。海底撈逾10年的國際化的過程,反映了隨著中國文化的出海,海外中式餐飲已經從‘移民餐飲’,轉變為中餐出海的‘品牌餐飲’。通過品牌、消費體驗以及食材、品質、口味來贏得消費者,海底撈是這一進程的代表者和推動者。”楊西貝說。
不過,她同時指出,目前中餐“出海”也面臨著管理人才、顧客和供應鏈的挑戰。首先,海外的管理團隊需要理解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還要將其落地到不同的國家,是很大的挑戰;同時,作為國內成長起來的企業,如何應對海外市場不同的消費習慣、消費市場,提供滿意的服務,也是個挑戰;最后,在海外開設餐飲門店,對現代冷鏈運輸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也不可避免需要依賴當地的供應鏈,需要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