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證金融公司發布《中國證券金融公司轉融通業務規則(試行)(2023年修訂)》等規則。本次發布的規則實現了全市場轉融券業務模式的整合統一,重點將科創板、創業板行之有效的轉融券優化措施推廣到主板,并為在北京證券交易所市場推廣預留了空間。業內認為,全市場各板塊轉融券業務處理統一后,有利于增加市場供給、提升交易效率,進一步滿足參與方多樣化需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提升主板轉融券業務的市場化水平和成交效率
轉融通業務是融資融券的上游業務,包括轉融資和轉融券業務,其中轉融資是指證券金融公司將自有資金或者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籌集的資金融出給券商,轉融券是指證券金融公司向上市公司股東等出借人借入流通證券并融出給券商,以供其開展兩融業務。
本次轉融通業務新規將科創板、創業板已實施的轉融券優化措施推廣到滬、深主板,整合并統一各板塊轉融券業務處理。其中,明確將主板“期限固定、費率固定”模式的轉融券約定申報方式統一調整為市場化的約定申報方式,借貸雙方可以自主協商確定轉融券期限、費率,進行更加靈活的展期和提前了結,實現轉融券實時成交并可實時用于融券業務。
新華財經了解到,在原來的“期限固定、費率固定”模式下,由符合條件的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出借人收取的3天、7天、14天、28天、182天的轉融入年費率分別為1.5%、1.6%、1.7%、1.8%、2.0%,由券商支付的轉融出年費率分別為4.0%、3.9%、3.8%、3.7%、3.5%,相應費率差在1.5%至2.5%左右。
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李求索認為,根據科創板和創業板實務情況,由于市場化期限費率暫無上限,相應的市場報價通常會高于主板的固定期限費率,也即券商可能會將部分降費紅利實際讓渡給出借人。
“對融券業務而言,影響規模增長的核心在于券源,市場化的約定申報方式能夠提升成交效率。”西部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羅鉆輝表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科創板最新的融券余額為210億元,占兩融余額的比重達23.0%;創業板在機制優化后,融券余額占比也迅速提升至6.8%。對于券商而言,融券業務是服務機構客戶的重要工具,考驗的是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轉融通業務新規也將主板轉融券費率差降至0.6%,與科創板、創業板保持一致,同時取消轉融通業務保證金比例檔次最低20%的限制,大幅降低了券商參與轉融通業務成本。
拓寬主板轉融通標的證券范圍和出借人范圍
近年來,隨著注冊制改革不斷深化,全市場轉融通制度逐步優化,券源由機構股東擴大至公募基金、保險資金、QFII等各類機構投資者,其中科創板和創業板券源還包括參與注冊制IPO的戰略投資者。
本次轉融通業務新規也拓寬了主板轉融通標的證券范圍和出借人范圍,即注冊發行股票上市首日即可納入轉融通標的證券范圍,同時注冊發行股票的戰略投資者可以在承諾的持有期限內出借獲配股票。
中信證券認為,在交易制度層面,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納入融資融券標的,轉融通機制得到優化,融券券源范圍將進一步擴大,A股市場將進一步向成熟市場邁進,兩融業務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李求索也認為,這有利于擴大券源、增加供給,尤其是促進融券業務規模進一步提升,滿足市場參與方多樣化需求。以創業板為例,自2020年6月12日發布《創業板轉融通證券出借和轉融券業務特別規定》以來,創業板轉融券規模持續上升。2020年6月末創業板轉融券余量、余額分別占全市場的7.8%、11.6%,至2022年12月末分別提高到了11.8%、23.9%。
除了上述轉融券申報方式調整、轉融通標的證券范圍擴大等之外,轉融通業務新規還增加了對交易類強制退市情形的業務處理規定,并對涉及終止上市的標的證券,增加了協商提前了結的靈活處理方式,使退市標的證券的處理機制更加完備、靈活。
中金公司非銀分析師蒲寒認為,本次轉融通制度的優化有望進一步擴大主板兩融券源、提高出借人意愿、提升交易效率,預計融券規模有望迎來進一步擴容,同時有助于降低券商轉融券業務參與成本、增厚利息凈收入。對券商而言,頭部券商在機構客戶方面具有較強的資源積累,同時在機構投研、基金代銷、托管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有助于券源獲取,融券業務競爭力更強。
據中金公司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1月末,A股兩融標的證券數量為3340只,轉融通余額2191億元,其中轉融資余額1001億元,占滬深兩市融資余額的比重6.9%;轉融券余額1189億元,余量64.8億股,占滬深兩市融券余量的比重69.8%。業內認為,伴隨著本次轉融通新規的逐步落地,市場供給不斷增加且交易效率繼續提升,未來轉融通在兩融業務中的貢獻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 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