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快看:【財經分析】2022年美債持倉全貌:外資規模下降4259億美元 收益率翻番“勸退”部分官方投資者

2022-02-16 11:15:45 來源:新華財經

2022年美債吸引力明顯減弱,部分海外央行配置風向有所轉變。美國財政部當地時間周三(15日)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2022年12月,海外投資者(以下簡稱“外資”)持有美國國債(以下簡稱“美債”)總規模環比增加459億美元,至73146億美元,連續兩個月回升,但仍較2021年同期減少4259億美元。

報告顯示,美債前兩大“債主”在2022年12月均選擇小幅減持,其中,日本所持美債規模降60億美元至10763億美元;中國大陸則連續第五個月拋售,所持美債規模降低31億美元,倉位進一步下行至8671億美元,連續九個月在萬億以下。


【資料圖】

市場觀點稱,作為全球投資者普遍配置的常規資產,美債吸引力受到多方因素影響。由于美國與歐洲、亞太地區的貨幣政策進程與方向有所偏差,全球官方投資者對于美元資產的取舍選擇也不盡相同。

2022年全年,美債收益率一路攀升,由年初的1.65%附近,升至年末的3.88%,漲幅超過220BPs,使得對價格非常敏感的部分美債較大官方買家們在當年的多數時間選擇降低倉位分散風險。隨著美聯儲持續加息帶來的借貸成本飆升、美元指數走強和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預期更近,預示著美債收益率將會持續保持高位,這也持續影響包括日本央行在內的機構對美國債券的新一輪押注和定價。

美債前兩大海外“債主”均小幅減持 美日政策背離施壓日本買家

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持有美債的38個國家和地區中有21個在2022年12月份增持美債,占比55.26%,海外投資者累計增倉幅度為459億美元,但總規模仍處于2022年偏低位置。截至2022年12月末,外資持有美債倉位回升至73146億美元,其中,有50.03%為各國/地區官方持有,而在官方持倉配比方面,中長期美債占比93.47%。

值得注意的是,當月在公布最新持倉數據的同時,美國財政部還對此前11月的數據進行了部分修正,從總量上看,全部海外投資者11月持倉規模由72749億美元修正為72687億美元。在下修的額度當中,包括盧森堡持倉由3129億美元修正為3111億美元,瑞士持倉由2667億美元調整為2665億美元,加拿大持倉由2290億美元下調至2287億美元。同時,中國大陸與日本在11月的持倉規模分別被小幅上修2億美元和1億美元。

另據新華財經統計,2022年全年,外資累計凈減持美債4259億美元,海外投資者在當年2月、6至8月和11至12月選擇增持美債,其他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持。其中,4月減持額為1583億美元,9月減持規模更達到2121億美元。

具體來看,前十大美國海外“債主”中,2022年12月僅有中國大陸和日本選擇減持,且整體降幅不大。反觀12月份的增持陣營,英國、比利時、盧森堡、開曼群島、瑞士、愛爾蘭、中國臺灣和印度等8個國家/地區均在列,這八大“債主”累計增持總規模達到631億美元。

其中,比利時和盧森堡當月的增倉幅度分居前兩位,分別為214億美元和183億美元,中國臺灣與印度在增倉16億美元和51億美元之后,重回前十名排位。英國也延續增倉勢頭,2022年12月凈買入87億美元,此前在當年10月該國曾大幅拋售248億美元美債。對于英國的行為轉變,回顧11至12月的英國央行舉措和英債市場不難得出解釋:英國央行再次走向緊縮路徑,英債市場迎來一波寬幅震蕩,海外投資者將資金轉投至美債。

再來看美債前兩大“債主”的表現,中國大陸2022年12月減持31億美元美債,連續五個月減倉,本次減持幅度較前三個月的規模有所收窄,2022年已經累計減持1732億美元。中國大陸的最新美債倉位是8671億美元,續刷2010年6月以來新低,并連續9個月持倉低于1萬億美元。

另據新華財經統計,中國大陸持有美債規模的歷史最高點為2013年11月,當時達到了1.32萬億美元。相較于2013年的峰值,截至2022年12月末,中國大陸已經累計減持約4529億美元美債。

同時,作為美債第一大持有國,日本2022年12月凈減持60億美元美債,在前一個月短暫回升后,倉位又小幅回落,目前報10763億美元。因日、美兩國貨幣政策大相徑庭,日本投資者在2022年多數時間選擇拋售美債資產。結合既往TIC數據,2022年全年,日本累計減持美債規模為2245億美元。

當月數據表現與日本國內統計數據也趨于一致。據日本財務省國際證券交易月度報告,2022年12月,日本投資者減持海外中長期債券14687億日元,減持短期債券6322億日元。周度數據方面,截至2022年12月24日當周,日本投資者減持海外中長期債券4595億日元,減持短期債券840億日元。

分析認為,日本在2022年的拋售行為值得市場關注。美國通貨膨脹正處于近40年來的最高水平,美聯儲只能不斷加息以遏制通貨膨脹,受此影響,在日美貨幣政策嚴重背離的背景下,日元兌美元持續貶值,這促使日本買家為外匯套利而拋售美元資產。

此前,三菱日聯金融集團表示,美聯儲還幾乎沒有顯示出從其加息立場上明確退縮的跡象,這將給日本央行捍衛日元和堅持其日債收益率曲線控制政策帶來更大的壓力。

美國債務負擔不斷增加 全球投資者擔憂美債巨額利息成本

2022年以來,通貨膨脹倒逼美聯儲加息縮表,不得不以犧牲經濟發展來遏制高通脹,而這高通脹的根源又來自于美聯儲在疫情發生后持續性的量化寬松助推物價,以及“直升機撒錢”模式下居民就業意愿下降導致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等狀況。

遏制近四十年來最高的通脹一直是美聯儲的首要任務,這是市場的共識。不過,對于通脹風險性程度的定義,將決定美聯儲的加息進度,正因如此,機構試圖從多角度佐證通脹現狀并預測未來的政策動向。

另一方面,為了緩解持續增加的經濟發展壓力,作為全球最大債務國,美國近年債務規模也加速增長。

據美國債務時鐘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2月15日,美國未償還公共債務總額為31.556萬億美元,近一個月內增加了約59億美元。在美國自身負債累累的情況下,美聯儲的不斷加息,正在使美國巨額債務利息成本增加。

美國債務上限制度始于1917年,當時國會設立此項制度的初衷是使政府能夠定期檢視開支情況,加強財政自律。然而,自有記錄的1940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屢次逼近甚至達到債務上限。這一紅線也已被修改了104次,平均每9個月一次。其中,大部分是上調,以滿足政府所作出的支出承諾。

最近一次發生在2021年10月,美國聯邦政府當時觸及28.9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美國財政部采取非常規措施,避免出現債務違約,直至當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立法,將債務上限提高至31.4萬億美元,才暫時緩解了債務危機。然而,僅僅一年之后,美國聯邦政府未償債務就增加了2萬多億美元,再次突破紅線。

美聯社曾評論稱,在美國黨爭極化的時代,隨著債務負擔不斷增加,債務上限逐漸演變為一種政治攻擊手段。兩黨頻頻以此為政治博弈的籌碼,逼迫對方在其他問題上讓步,或是擾亂對方的施政計劃,甚至置國家和民眾利益于不顧采取邊緣政策。

年末風險偏好回升 10年期美債收益率反彈至3.9%關口?

由于TIC報告存在時滯性,最新的美債持倉數據對應的是2022年12月份的市場變化。行情數據顯示,10年期美債收益率當月累計反彈20BPs左右,月度表現明顯低迷,走勢有所反復,振幅超過40BPs。

按階段來看,12月上旬,市場延續11月的偏樂觀情緒,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下探至3.4%附近。12月中旬,美聯儲宣布加息50個基點,2022年美聯儲共加息七次,累計加息4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升至4.25-4.5%,本次上調利率峰值的預期水平,預計利率在加息后會達到的最高水平將超過5%,也暗示未來幾個月將繼續加息,美債收益率受此影響開始震蕩上行。

而圣誕假期過后,美債市場更明顯走弱,10年期美債收益率在12月30日升至月度峰值3.88%。彼時,市場暫時抑制對經濟衰退的擔憂,轉為期待權益市場的“圣誕老人行情”帶來的反彈,機構風險情緒有所提升。

據巴克萊銀行數據顯示,12月21日當周,美國債券基金流出111億美元,創2022年單周最大流出水平,2022年迄今累計外流830億美元。

2022年以來,美債市場波動明顯加劇,歷史回溯來看,往年10年期美債收益率單日波動超10BPs并不常見;而2022年,共有35個交易日中出現了10BPs以上振幅,美債市場穩定性明顯變弱。美債隱含波動率指數、流動性壓力指數也均攀升至10年高位。

高波動的背后,是美債市場“深度”的顯著下降。美聯儲研究顯示,美債市場深度已近金融危機前后的水平。2022年以來, 各期限美債的買賣價差明顯走闊,過往維持在0.1BP左右的買賣價差已攀升至0.7BP;而由買賣價差波動率度量的美債市場“深度”,已趨近金融危機時期。

市場觀點稱,由于收緊政策的全部效果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此美聯儲傾向于循序漸進地采取行動,逐步調整政策,同時仔細觀察經濟數據以尋找其效果的跡象。

從市場走勢方面來講,保德信固定收益聯席首席投資官Gregory Peters對新華財經指出:“無論利率峰值是多少——我們認為加息應該已經快接近尾聲——全球利率水平可能被證明正處在未來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時間里的高位。考慮到目前的收益率較高,以及未來資本可能會隨著利率下降而升值,因此對長期投資者而言,現在可能是具有吸引力的買入良機。”

國金證券則指出,隨著美聯儲縮表的推進,未償美債的中長期占比不斷抬升,中長期美債流動性的惡化程度或較過往更為嚴重;同時,滾續能力受限的背景下,流動性惡化或進一步約束高收益債發行方融資,加劇美國高收益債市場崩盤風險。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