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近年成績斐然,本土供應鏈總體完善,產品門類較為齊全,投資持續高增。但也要注意到,電子元器件行業“大而不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偏弱、骨干企業不強等問題亟待解決。
分析人士認為,強大終端市場和新技術應用疊加,我國基礎電子市場發展具備實現趕超的機遇,未來提升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的市場供給話語權、增強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尤為重要。
(資料圖)
產銷兩旺 電子元器件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電子元器件是支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當前已廣泛應用于智能終端、汽車電子、5G通信、物聯網以及航空航天、能源交通、軍事裝備等領域。在電子信息產業供應鏈中,電子元器件處于上游位置,其質量水平和可靠性直接決定了電子系統和整機產品的性能。
當前,我國已發展成為全球電子元器件第一大生產國,企業數量超萬家,產品產銷量均居全球領先地位。2022年,隨著5G通信、新能源汽車拉動行業需求,疊加消費類電子需求復蘇,電子元器件重點應用領域穩定增長,行業龍頭企業與下游深入合作,企業產銷兩旺。工信部本月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分別超出工業、高技術制造業4個和0.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投資也保持增長,社會資本加速向電子元器件產業聚集。據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統計,2021年全行業銷售額增速超過15%,產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2022年全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8%,比同期工業投資增速高8.5個百分點。
在社會資本助推下,各地產業聚集發展打開了新格局。如深圳已成為全國電子元器件貿易企業聚集區,電子元器件分銷企業營收額全國占比超過65%;北京懷柔區聚集近百家傳感器及高端儀器裝備企業,成功打造百億級傳感器產業基地;安徽銅陵和廣德分別形成5G關鍵元器件材料設備和印制電路板產業集群。
上海證券近日發布的研報認為,未來一年看好“新安全新制造”帶來的半導體設備、材料與零部件板塊投資機會。如在電子行業內,電池管理系統(BMS)國產替代空間廣闊,未來儲能需求和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推動BMS需求快速增長,具有多年技術沉淀以及應用升維能力的企業或將充分受益。
頂層規劃方面也對行業發展做出了部署。《基礎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優勢產品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業鏈安全供應水平顯著提升,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電子元器件銷售總額達到21000億元,進一步鞏固我國作為全球電子元器件生產大國的地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電子元器件企業,力爭15家企業營收規模突破100億元。
大而不強 市場規模與市場供給話語權錯配
加快電子元器件及配套材料和設備儀器等基礎電子產業發展,對推進信息技術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乃至實現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也要認識到,我國電子元器件行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企業整體實力偏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骨干企業不強等問題亟待解決。
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電子元器件行業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化能力,與國外產品水平、產業體系存在差距。一是行業集中度方面,企業存在散、小、弱難題,缺乏強而有力的骨干企業,也缺乏能夠統籌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鏈主”企業;二是上游供應鏈保障能力較低,電子元器件處于信息技術產業上游,同時自身也有供應鏈保障需求,關鍵核心電子材料、零部件和專用設備等產業基礎薄弱;三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例如用量最大的多層片式陶瓷電容器(MLCC)市場份額的90%以上被外資企業壟斷,我國市場占有率低于4%,BAW和F-bar濾波器等電子元件高度依賴日本村田、韓國三星、美國Skyworth和Qorvo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今全球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分銷行業集中度較高,全球涌現出艾睿電子、大聯大、安富利和文曄科技等一批企業。近年來,我國部分本土分銷商通過兼并收購不斷做大做強,銷售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分銷企業數量達到9家,相繼出現如中電港、泰科源、深圳華強等我國本土領軍企業。
但是,與國際大型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分銷商相比,中國本土分銷商的分銷規模普遍較小。不僅如此,當前電子信息行業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交易模式存在產品供需能力保障不健全、信息不對稱、非理性市場因素擾動等問題。
“我國在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市場供給話語權之間存在資源和能力的錯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國際交易中心籌備組組長陸志鵬表示,在傳統分銷領域,供應鏈企業銷售規模與國際頭部企業差距非常顯著,“這與我國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消費大國的地位嚴重不符。”
為提升信息透明度與交易環節規范化,建立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營造公平的營商環境、發展本土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分銷商、匯集國際渠道資源迫在眉睫。2月3日,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交易中心提供用戶集采、聚合競標和自助撮合三類模式,用“更大的交易規模”實現“更低的采購總成本”。據悉,交易中心著眼于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產業,服務的對象幾乎涉及國民經濟各個工業部門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既包括電力、機械、礦冶、交通、化工、輕紡等傳統工業,也涵蓋航空航天、通信、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高速軌道交通、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主體通過交易中心開展合作,助力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行業開拓創新發展。
為維護健康有序的行業發展環境,工信部也提出,引導終端企業優化電子元器件產品采購模式,倡導優質廉價,避免低價惡性競爭、哄抬價格、肆意炒作等非理性市場行為。加強對電子元器件行業壟斷、傾銷、價格保護、侵犯知識產權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預警和防范,推動構建公平、公正、開放、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