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2月8日電?2022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作出重要部署,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正值春耕備耕時節,記者走進湖南、山東、江西等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感受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情,破解高標準農田里的“豐收密碼”。
建改并舉“開工忙”
新春伊始,湖南省汨羅市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現場,已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農田里,挖土機、推土機等大型機械來回穿梭,正在對農田實施平整、改造,工人們忙著清理溝渠塘堰……
(資料圖片)
“趁著天氣好,有16臺機械設備投入到土地平整、運土回田建設中。”正在施工現場指揮的汨羅市羅江鎮天井村黨總支書記胡志偉說,“有的田是‘高岸田’,干旱時容易缺水,有的又是‘冷浸田’,泥腳太深不便于機械耕作,都需要進行比較大的建設改造。”
“村民們看到附近1500畝農田的初步改造效果后,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都很支持,主動提出把接下來5年的流轉費投入到此次建設中,希望進一步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胡志偉說。
除新建外,各地還在推進已建高標準農田的改造提升,解決設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設標準低等問題。
7日上午,在江西省南昌縣幽蘭鎮東聯村1100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現場,村民齊上陣,有的平整地壟,有的清運積土……去年秋收一結束,東聯村立即啟動了第三批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一輪的重點是改造提升,提高灌溉設施和田間道路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持久性。
不遠處,三臺壓路機正緩緩駛來,大壓路機平整道路中間,兩臺小壓路機分別壓實兩側。“這是我們村第一條砂石機耕道,比前兩年修的機耕道更結實,各種農機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會陷進泥巴里。”東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涂相勇說。
生態保護貫始終
眼下,山東省博興縣呂藝鎮高標準農田里也是一派繁忙,灌溉溝渠維護、水土取樣檢測等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天氣回暖,小麥逐漸進入春灌時期。“往年,小麥春灌主要靠地下水,農戶灌溉用的輸水帶跨過路面伸入農田。現在,通過高標準農田的泵站計量系統建設,不僅提升了灌溉效率,對農田的生態環境保護也起到很大作用。”呂藝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鄭立全說。
在河南省湯陰縣,為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當地運用卷盤式、平移式等節水灌溉模式,建設“雙水源一系統”,形成快進快出排水體系。
“我們堅持‘節水優先’,采取以地表水為主、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結合的方式確保農田灌溉用水,同時建設‘一路兩溝’,充分利用地表水形成水循環,長期補充地下水。”湯陰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文清說。
除了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從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第一步“平整土地”開始,綠色發展理念就貫穿始終。
“為最大程度減少對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影響,挖掘高處的基本農田時需做到‘原土回歸’。”江西省南昌縣幽蘭鎮農業農村辦副主任袁小剛介紹說,“位高的農田土壤結構包括耕作層、犁底層,我們在土地平整過程中進行耕作層剝離回填,以有效保護耕地質量。”
管護守好“豐收田”
三分建,七分管。記者發現,各地明確責任、落實主體,在提高高標準農田管護水平上下足了功夫。
連日來,江西省石城縣龍崗鄉龍崗村的“田管家”賴堯海又忙碌起來,每天巡查村里高標準農田的機耕道、水溝等設施是否破損。在石城縣,像賴堯海這樣的“田管家”巡查人員有135人。
為管護好高標準農田,石城縣出臺農田基礎設施建后管護暫行辦法,保障充足經費,配強管理人員,強化技術支持。同時,依托“田管家”智慧監管平臺,探索巡護分離管護模式,每村安排一名巡查人員,發現問題及時拍照定位并發送管護平臺。
無獨有偶,湖南一些地方也實行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建后管護責任制,在各項目村成立專業管護隊伍,固定管護人員,落實專人負責,按照管護工作職責和管護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對項目工程進行查看和維護。
山東省博興縣呂藝鎮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安裝了監測設備,可以實時采集和監測田間環境數據,農戶用手機就能查看農田的苗情、病蟲害、土壤等信息。“以前,農戶自己到地里才能知道莊稼的長勢和病蟲害等情況,現在用手機App就能及時看到,為農戶提供了充足的應對時間。”呂藝鎮農業辦主任耿同景說。
在黑龍江墾區進行的水田格田改造中,為使改造后的地塊更平整,衛星平地技術得到廣泛運用。北大荒集團洪河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陳宏民說:“采取衛星平地技術進行作業,可以保證每個格田田面高低差控制在2.5厘米左右,地面更平整,能使水肥分布更均勻。”
“高標準”帶來“高質量”,相信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馬荃鎮新店村村民王水安正盤算著比去年多流轉100畝地耕種,“高標準農田建好后,種糧更有信心和底氣!”(記者陳春園、周楠、邵琨、孫清清、黃騰)
編輯:吳鄭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