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A股2022年報預告收官。2600余份公告下,績優與績差公司揭開面紗,產業景氣度一覽無余。
2022年,“最強賽道”新能源產業延續高景氣度。從上游鋰電資源類企業,到下游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整車企業,均有亮眼表現。因產品價格高位運行,煤炭、石油等行業盈利能力提升,鋼鐵、水泥等行業則因原材料價格高企利潤受到擠壓。航空、房地產等行業持續低迷,預虧金額居前。
此外,多家公司計提大額減值,拉響業績警報。截至記者發稿,在已“透底”去年凈利的公司中,逾四成業績預喜。
(相關資料圖)
超千家公司業績預喜
據Wind數據統計,A股已有逾2600家公司以業績預告形式透底2022年全年業績。從業績預告類型看,預增657家、略增132家、續盈25家、扭虧229家,合計1043家公司預喜,占已披露業績預告公司(剔除部分未明確業績預告類型公司)的比例超四成。
按申萬一級行業分布看,預喜公司以機械設備、電子和電力設備行業公司居多,分別有107家、103家和103家。從業績增速看,超過590家A股公司2022年凈利潤或實現翻倍式增長,寧波富邦預增幅度最大,預計去年凈利潤約1.85億元~2.21億元,同比增長5125%~6139%。期內,該公司鋁加工業務和貿易板塊在疫情期間基本實現了平穩運行。不過,寧波富邦業績預增主要受非經常性損益影響,預計去年非經常性收益達1.9億元至2.28億元。
此外,剔除扭虧公司,融捷股份、嘉應制藥、吉翔股份等11家公司去年凈利增幅預計超過10倍。
從預告凈利上限來看,排名居前的依次為中國石油、中國海油和中國神華,預計2022年盈利上限分別達1550億元、1436億元和707億元。
在油價持續高位的2022年,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油迎來連續第二年的業績高增長,且均刷新了各自的歷史最好成績。
2022年,國際油價整體上行,全年北海布倫特原油現貨平均價格為98.96美元/桶,同比增長39.7%。在此背景下,兩家石油巨頭公司均抓住油價上漲機遇期,推進了油氣增儲上產、提質增效升級工作。
還有部分公司去年業績預計大幅修復,實現扭虧為盈。上海誼眾、東方日升、愛旭股份等公司2021年出現虧損,2022年盈利規模則預計將在億元以上。
業績大幅反轉公司主業均表現亮眼。例如,在高景氣度的光伏產業,除了上游硅料公司扎堆業績預喜,電池組件企業也出現黑馬,愛旭股份預計2022年凈利潤為21.1億元~25.1億元,該公司2021年虧損1.26億元。業績大增的主要原因包括,去年太陽能電池片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愛旭股份的電池銷量、營收都大幅增長;公司由166mm技改升級為182mm大尺寸生產線項目完成,產能結構優化、產能利用率快速提升,生產成本下降,營收和盈利水平大幅增長。另一家光伏電池組件企業東方日升亦大幅扭虧,預計去年凈利潤為8.8億元~10.5億元。
行業冷暖不一
在新能源產業,上游“富足”、下游“吃土”的局面正在改變。1月30日晚間,位居產業鏈下游的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預計2022年營收突破4200億元,實現凈利潤160億元~170億元,同比增逾4倍,超出市場預期。
“新能源汽車行業持續爆發式增長,公司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領軍企業,克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及諸多超預期因素沖擊,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實現強勁增長,勇奪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推動盈利大幅改善,并有效緩解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比亞迪表示。
這之前,新能源上游資源企業已喜訊不斷。2022年,鋰離子電池廠商加速產能擴張,下游訂單增加,產業鏈龍頭企業量價齊升。鋰電雙雄均高位預增,天齊鋰業預計2022年盈利231億元~256億元,同比增幅達10倍~11倍;贛鋒鋰業預計2022年盈利180億元~220億元,同比增長244.27%~320.78%。
此外,上游資源企業中,涉鋰鹽公司表現突出,預增公司業績均成倍增長。其中,融捷股份增幅最大,該公司預計去年盈利22億元~26億元,同比增長31倍~37倍。
類似價格上漲帶來的業績增長還發生在煤炭、石油等部分傳統周期行業。其中,煤炭行業最為亮眼,發布預告企業近八成預喜。煤炭行業延續景氣度、煤價高位運行是業績預增的主要因素。
煤炭巨頭中國神華、陜西煤業均預計收獲歷史最好業績。中國神華預計2022年凈利潤為687億元至707億元,同比增加184億元至204億元;陜西煤業預計2022年實現盈利340億元到362億元,同比增加126億元到147億元。煤炭龍頭企業也是去年多位績優基金經理的重倉股。萬家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黃海,正是憑借對煤炭行業的重倉,收獲頗豐,包攬了去年公募主動權益類基金業績冠亞軍。
還有部分周期行業業績承壓,典型如鋼鐵、水泥等行業。其中,鋼鐵行業公司業績大面積預降,預告業績企業中,九成以上去年凈利潤同比下滑。
2022年,下游市場偏弱疊加疫情干擾,鋼鐵行業面臨需求減弱、鋼材價格持續下行。與此同時,2022年以來鐵礦石、焦煤、焦炭、合金、廢鋼等主要原材料價格先升后降,整體處于高位,推高了生產經營成本。
航空、房地產行業更有多家公司陷入巨虧。2022年,民航業市場需求受疫情抑制,疊加油價高企、人民幣貶值等多重因素,七家A股航司集體預虧,合計虧損金額或超1300億元。其中,國有三大航司的預虧規模均在300億元以上。中國國航、中國東航和南方航空也占據了A股預虧金額榜的前三位。預虧金額榜上也出現了多家房地產企業身影,其中,榮盛發展、藍光發展均預計去年虧損金額或超200億元。
多公司集中減值
梳理業績公告,除了行業冷暖,資產減值、匯率波動等也是被提及次數較多的因素。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有超過300家公司提到資產減值損失。
長期以來,資產減值因素一直是全年業績爆雷的重災區。尤其是在2022年上市房企的大規模預虧公告中,資產減值計提現象普遍,35家公司計提了不同程度的減值損失。
藍光發展預計去年凈虧損規模在219.37億元左右。其中,公司預計去年產生經營虧損約58億元,同時計提了高達約160億元的減值損失,主要為存貨跌價準備。藍光發展表示,基于當前房地產市場環境疊加公司自身債務風險及經營情況影響,客戶購房預期進一步降低,考慮到報告期部分項目公司因債務違約進入預重整、清算程序等實際情況,結合公司項目所在城市市場情況及公司債務違約等風險的持續影響,故進行計提。
2022年,多家消費電子行業公司受到大客戶“砍單”的風險事件影響。歌爾股份去年12月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稱境外某大客戶暫停生產其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致公司2022年營收減少不超過33億元,與之相關的直接損失約9億元。此外,公司擬增加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確認資產減值損失約11億元~15億元。
歐菲光預計去年虧損41億元~52億元。該公司總結了七大原因,其中,去年凈利潤同比降幅較大主要是受特定客戶終止采購關系的影響,期內與特定客戶相關的出貨量大幅下降,同時承擔了與其相關的在終止采購關系后所發生的固定運營成本。歐菲光還表示,受終端市場需求放緩影響,公司相關產品出貨量大幅減少、產能利用率下降,對公司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查和減值測試,對可能發生減值損失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等。
精研科技在2022年前三季盈利1.51億元的情況下,預告全年虧損1.9億元至2.45億元,對此公司解釋為,因終端客戶需求不及預期、部分客戶出現了砍單甚至項目取消的情況、行業競爭加劇等導致主營業務收入不及預期,單位固定成本偏高。
正是超預期的減值金額,精研科技全年業績陷入虧損。業績預告顯示,受海外大客戶需求波動、客戶降價、設計變更等因素的影響,精研科技擬對部分項目的專項設備、產品及原材料庫存計提資產減值準備2.70億元至2.97億元。
關鍵詞: 公司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