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月20日春節前收盤,北向資金在2023年1月已凈買入超千億元,持倉風格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成長行業越來越受到北向資金重視。分析認為,北向資金持倉風格和配置思路趨于多元化,在流向上有望向高景氣行業擴散。
據新華財經終端數據,在2023年開年來的14個交易日內,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額達1125億元,超過2022年全年的900.20億元。北向資金單月最高凈買入額是2021年12月創下的889.92億元,這意味著,若節后的兩個交易日內,北向資金延續凈買入或不大規模流出,其單月凈買入額有望創下新高。
(相關資料圖)
一直以來,北向資金被視為“聰明錢”,是其他資金進行配置的風向標。自2014年互聯互通市場開通以來,北向資金對A股的金融、消費類資產青睞有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北向資金持倉風格并非一成不變,近些年隨著流入A股的規模不斷擴大,疊加北向交易可投資標的池的持續擴容,多元化成為其持倉風格和配置思路的新趨勢。
數據顯示,近一月截至1月20日收盤,北向資金加倉行業相對較為分散,加倉市值排名第一的是釀酒行業,增持金額超190億元;保險、銀行分列第二與第三,增持市值分別為100億元、99億元;光伏設備、電池、證券、有色金屬、半導體、軟件開發、旅游酒店等行業分列第四和第十,增持市值在33億元至87億元之間不等。
個股方面,近一月北向增持金額排名第一的是寧德時代,增持金額82.90億元;第二是中國平安,增持金額82.51億元;第三是貴州茅臺,增持金額78.49億元。五糧液、隆基綠能、招商銀行、中國中免、京東方A、紫金礦業、格力電器則分列近一個月增持金額的第四至第十。
興業證券策略團隊指出,2017-2019年,歷年60%左右的北向資金主要流入銀行、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和家電等金融和消費醫藥行業。但從2020年之后,外資主要加倉高景氣行業,且對板塊行業的凈流入結構更加均衡。
具體來看,2020年至2021年,每年接近一半的北向資金流向電力設備、電子和計算機等成長行業,較之前10%至20%的水平明顯抬升,并且在2022年凈流入規模大幅縮量的背景下,外資也積極布局電力設備、傳媒和通信等成長行業。同時,隨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周期行業景氣度提升,北向資金也加倉煤炭、化工和有色金屬等周期行業。此外,外資依然持續地流入大消費和大金融板塊,盡管規模有較之前所回落。
該團隊認為,在2023年外資凈流入規模大幅回暖的背景下,以史為鑒,外資的加倉方向有望從前期的大金融和大消費進一步擴散至高景氣的行業。事實上,除卻繼續大幅流入銀行和食品飲料等行業外,近期外資已逐漸開始配置景氣度邊際改善的新能源和電子行業。
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在1月20日收盤前5個交易日對成長性行業越來越重視,期間凈買入前五的行業為釀酒行業、證券、光伏設備、電池、半導體,增持金額分別為53.93億元、35.69億元、27.86億元、27.51億元、26.43億元;凈賣出前五的行業是食品飲料、醫療服務、房地產開發、物流行業、醫療器械,分別凈賣出6.49億元、3.39億元、2.27億元、1.50億元、1.05億元。
北上資金后續是否能夠繼續流入?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認為,一方面,從過往經驗來看,北向資金快速大幅凈流入后1個月往往能夠延續凈流入,但流入規模有所回落,而在之后的第2、第3個月北向資金凈流入的動能有明顯衰減;另一方面,從資產相關性看,北向資金的凈流入和人民幣匯率升值有較強的正相關性,即后續北向資金的流入持續性與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持續性相關。
興業證券策略團隊分析,經歷過去幾年流入,A股當前的外資占總市值比重僅為4%左右,在全球市場中仍然是處于大幅低配,“水往低處流”的長期邏輯并未改變,而外資流入經歷2022年的大幅波動后,2023年隨著內外擾動緩解,有望重歸趨勢性流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