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久違的民航出行潮終于回歸。中國民用航空局數據顯示,春節假期七天(1月21日至27日)民航運輸旅客900萬人次,比2022年春節同期增長79.8%。
盡管整體未恢復到2019年春節客運量水平,但部分熱點旅游城市的民航需求已經超出預期,一輪新的航空周期或已啟動。
春節國內航班量恢復至2019年九成 三亞機場旅客吞吐創歷史新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航班量看,飛常準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國內航線客運航班量同比增長34.68%,已恢復至2019年春節同期近九成水平。
東方航空數據顯示,東航航班和旅客運輸高峰日出現在1月27日(初六)。當日共執行航班2688班,運輸旅客超35萬人次,與2019年春運高峰日相比,執行航班量達到2019年的92%。進出港旅客量較高的機場有廣州、深圳、重慶、北京、昆明、西安、上海、杭州、成都等。
海南成為航空復蘇排頭兵和春節假期大贏家。海南機場方面表示,春節假期島內三場進出島航班6683架次,旅客吞吐量109.2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018噸,恢復至2019年春運同期的98.4%、90.9%、96.1%。其中,三亞鳳凰國際機場1月26日(大年初五)起旅客吞吐量破8萬人次大關,1月27日(大年初六)旅客吞吐量達85002人次,創三亞機場通航以來單日旅客吞吐量的歷史紀錄。
國際航線有了顯著反彈,飛常準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國際及地區航線實際執飛客運航班量2048班次,同比增長144.39%。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是全國國際航線占比最高的機場,春節假期,浦東機場國際客運航班日均約80班,同比增長1倍左右,通達全球30個國家42個國際航點。
攜程數據顯示,今年春節,跨境機票訂單同比增長4倍以上。其中,巴厘島機票訂單同比增長30倍,新加坡增長8倍以上,馬尼拉超5倍,曼谷、普吉島超4倍,清邁、吉隆坡近3倍。
國際航線全面恢復仍有待不確定因素消除
春節航空市場的良好表現將使1月數據明顯改善。中國國航、中國東航、南方航空1月以來日均航班量較2022年12月環比各上升88.2%、80.9%和94.4%;春秋航空與吉祥航空環比分別上升28.7%和40.1%。
業內人士表示,2023年春節期間由于新冠病例感染、航空公司運力釋放等因素,短期內客流難以完全恢復,但中長期民航需求韌性將逐步釋放。
2023年年初全國民航工作會議確定的目標是,2023年力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976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4.6億人次,貨郵運輸量617萬噸,總體恢復至疫情前75%左右水平,力爭實現盈虧平衡。
“航空業的恢復是逐步的,國內航線的恢復比國際航線快很多。”瑞銀證券中國休閑及交通運輸行業研究主管陳欣告訴記者,國際航線的恢復取決于諸多因素,目前,我們看到一些國家對中國有48小時核酸的要求。此外,短期內國內旅客出國意愿、出國環境的變化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國際航線的恢復仍需要一些時間。”達美航空中國區總裁黃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比如,目前達美每周有四個中美航班,暫時仍需在韓國仁川機場作技術經停。達美已經著手取消經停,恢復直飛。但航班時刻需要申請,機場、機組酒店等相關工作需要協調。
飛常準國際機票分析師王毅告訴記者,短期內國際航班量不會出現爆發式增長,國際航線運力會逐步釋放,到今年暑期會有很大改觀。
今年民航能否扭虧為盈仍需觀察
過去三年,我國民航累計巨虧幾千億元,2022年在需求極度低迷、油價高企、匯率貶值三重壓力下,全年虧損預計創紀錄。今年,在新形勢下,民航能否實現盈利,取決于多種因素。
據中泰證券測算,2023年航空需求將波動前行,預計國內航線需求于4月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國際航線需求于年末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5%。
航空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當國際航線逐步恢復,一方面國際票價將逐步回落,國際收益將恢復到微利的常態,但國際市場回歸將利好國內市場,緩解最近三年供過于求的運力,改善航企盈利狀況。
陳欣說,航空業能否盈利需要看整體客流恢復情況,此外,航空公司業績還受到匯率和油價的影響。因此,能否盈利還需進一波觀察。
國際航協表示,預計2023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在92.3美元/桶,低于2022年的平均103.2美元/桶,航油平均價格預計為111.9美元/桶,低于2022年的138.8美元/桶。由于燃料成本占航空公司運營成本的近40%,油價降低意味著航企成本壓力將有所緩解。
機構方面表示,短期復蘇節奏或有波動,但中長期看,航空業將迎來新一輪向上周期。浙商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航空供給增速確定性下降,疫情后需求側有望迎來大爆發,供需錯配驅動強周期,同時機票全價天花板打開,核心航線票價全價較2017年底漲幅40%-70%,航空公司有望通過漲價步入強盈利周期。
關鍵詞: 扭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