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層面高度重視農業保險,政府大力支持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農業保險市場,但我國農業保險也存在風險保障水平仍然較低、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特色農產品覆蓋面低、區域發展差距等阻礙發展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將政策落到實處,如何加快擴大農業保險產品范圍,助力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等國家戰略,值得保險業各界思考與探索。
我國農險市場規模明顯擴大 產品不斷豐富
(資料圖)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規模達到1219億元。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持續、大力的補貼之下,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風險保障作用在不斷增強。2022年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已經實現13個糧食主產省份826個產糧大縣全覆蓋。
截至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面積達到21億畝,約占全國播種面積的84%,承保農作物品種超過210種,基本覆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豬等主要大宗農產品,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何進一步促進農業保險規范經營、優化服務、提升效率,加快推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三農”事業,是保險業正在著力攻克的課題。
隨著農業保險政策逐步完善,農業保險已成為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保險產品范圍不斷擴大,模式不斷創新,發展態勢向好。比如收入保險、“保險+期貨”等新產品及“基本險+附加險”等新模式。這些新產品和新模式的大量試點,不僅有助于推動農業保險發展,也成為未來優化我國農業保險政策的重要探索。
政策大力支持農險發展 行業指引不斷完善
早在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就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農業保險邁進了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保險市場,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從2012年的0.9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7萬億元,近10年年均增長率為20.2%。
近期,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正式印發《農業保險產品開發指引》。業內普遍認為,《指引》是保險業首次從行業自律層面制定農業保險領域的產品開發指導性文件,有利于形成監管統籌管理、協會自律引導、公司主動落實的農險保險產品開發機制,對加快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深化農業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積極意義。
據中保協介紹,在《指引》制定過程中,保險業協會成立了由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國壽財險、平安產險、中華財險、華農保險、安華農險、中原農險等8家公司參與的工作組,全面深入開展業務交流,提升《指引》的指導性、實用性、操作性。廣泛聽取了監管部門和保險公司意見,通過座談交流、書面征求等形式,累計收到修改建議176條,采納了92條。
《指引》要求,保險機構應當制定本公司農業保險產品開發專項管理制度,明確規定保險機構農業保險產品開發工作的組織機構、職能分工、工作流程、考核獎懲等內容。
《指引》還設置了“開發方向”內容,引導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產品開發時聚焦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等國家戰略,建立與國家相關政策及監管要求相適應的保險產品開發體系,逐步構建傳統型與創新型保險、中央大宗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相互帶動、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
農險聚力補短板 服務鄉村振興糧食安全
當然,我國農險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有部分土地資源破碎,自然災害較多,基礎設施薄弱,部分農產品的保額較低,已不能適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有的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市場經營主體自付部分偏高,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保的積極性和農業保險的進一步發展。
對外經貿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何小偉此前表示,從近年來各地的實踐來看,農業保險領域的虛假投保、虛假理賠、套取財政補貼等事件屢屢出現,成為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中的一個頑疾。隨著農業保險向縱深發展,業務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現有的法規和文件在厘清政策性農業保險領域的政府與市場邊界問題上仍有待細化。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崇尚看來,未來還需要繼續擴大新產品與新模式、完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提高政策落實效率,促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