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月26日電 我是申萬宏源策略研究團隊的韋春澤,本次春節回鄉,我觀察到了家鄉道路建設的變化,以下是我的回鄉見聞:
怎么回去的路不一樣了?下飛機后,坐在車里的我望著窗外的風景,陌生和熟悉感同時撲面而來:寒冬中山巒依舊是熟悉的翠綠,但公路邊指示牌的地名卻略顯陌生,我遲疑地打開手機地圖,發現這是一條新開通的高速公路,經由新路,到家的時間可以少一個小時。記憶慢慢打開,這一段回鄉路體驗的變化在腦海中漸次呈現。
我的家鄉在廣西河池市,地處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邊緣。巍峨的群山在帶來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加大了交通設施建設的難度,自然也就困住了人們與外界交流的步伐。20世紀90年代,爸爸從外地學校回家的路,是熙熙攘攘的綠皮火車和從鎮上到村里徒步幾公里的小路;2000年左右,我回鄉下爺爺家的路,是坐在摩托車上,駛過的塵土飛揚的二級公路,常伴隨著還未來得及修繕的坑坑洼洼。直到2012年,河池市才迎來了第一條連接至市內城區的高速公路。正是由于交通不便,外加其他因素,長期以來家鄉的經濟發展都相對落后于自治區內其他城市。據河池市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排名靠后,增長速度相對緩慢,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排名自治區末位。加快發展仍是迫切任務,其中,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重要一環。
【資料圖】
但是,近幾年來,每次春節過年回家,家鄉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變化卻總讓我耳目一新。
首先,高速公路的數量和里程明顯增加了。近幾年回鄉路上,經常可以在沿線看到正在施工建造的新路、隧道或大橋;而今年,無論是從南寧機場回家,還是大年初二去長輩家拜年,均經由新路,行程縮短了1小時30分鐘左右。
由于山區地形復雜,在山區建造高速公路的難度及成本相較于平原地區更高。當地高速公路上隧道和大橋的占比明顯更多,長達6-7公里的隧道不算少,靈活穿梭于幾座山之間的大橋也屢見不鮮。這也體現了當地推進高速公路建設的不易。
其次,農村公路改造加速進行。過去,村里的路大多是泥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則十分泥濘,而道路也時常坑洼不平,車輛通行也相對困難。多數村民會選擇使用摩托車,既因為收入相對不足,也因為泥土路路況不佳,摩托車是相對方便的交通工具。
如今,大部分村里的道路已經改造硬化為平坦的水泥路,購置汽車(以微型面包車為主,甚至有部分轎車)成為了更受歡迎的選擇,村民們到鎮上、城里就更為方便了。
(農村道路經由硬化平整后,便捷性有所提升。資料來源:實地拍攝,申萬宏源研究)
從政府部門公開數據查閱到的信息也驗證了實地感受的情況:2014年前,河池市內僅通車了5個高速公路項目,總里程為322.91公里;而2018年以來,全市通車9個高速公路項目,總里程達483.36公里。“十三五”期間,河池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843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8倍,全市新(改)建農村公路1751條6500公里,建設屯級道路7100條1.18萬公里,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車。家鄉的交通設施基礎建設駛入“快車道”,截至2022年12月,市內仍有12個高速公路項目在建。
2018年至今河池市高速公路建設快速發展
資料來源:河池市交通運輸局官方公眾號,申萬宏源研究
想致富,先修路。本次回鄉我同樣觀察到,交通設施的改造,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善。
例如,在農業方面,農產品的外銷效率提升。在當地,村里的農田、果園離二級公路仍有一定距離,產出的甘蔗、柑橘等農產品需要在村里的小路行駛一段距離才能走上二級公路,有時候長達7-10公里。村里的路改造硬化后,貨車也能方便地開下田間地頭。另外,我還在高速公路附近看到了建成的柑橘洗果工廠、在建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園,依托不斷完善的公路網,農產品產銷將更為快捷。
在旅游業方面,外地游客的體驗感大幅改善。河池市下轄的巴馬縣是著名的長壽養生旅游區,自駕是大部分游客的交通方式。然而,過去前往巴馬旅游時,路不好走是痛點之一,盤山公路一個接一個的大彎常使得小時候的我暈頭轉向。而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從城區前往的路程,從4小時縮短至2小時左右,路變得更寬更直,交通體驗感大幅提升,有力促進了旅游發展。
春節飯后閑聊之時,爸爸還告訴我,貴陽至南寧高鐵將于今年建成通車,作為其中的一站,河池市將實現首次通達高鐵。“從貴陽或者南寧坐高鐵回來都只需要一小時,你回家又可以快一些了。”這意味著,今后回家在路上的時間終于能縮短到10小時內。
兔年春天伊始,我就開始對龍年春節的返鄉之路充滿了期待,不僅期望回家的路再快一些,更是希望家鄉前進的步伐再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