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券商首例再融資方案“出爐”,1月18日浙商證券發布80億元定增預案。僅過去的一個月內,華泰證券、財達證券也相繼拋出再融資計劃,擬募集資金分別為280億元和50億元,上市券商再融資“補血”頻繁。
業內認為,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深化、創新業務試點陸續推出,證券行業盈利的重心逐漸從傳統通道業務轉向資本中介業務,重資本型業務正在加速消耗資本金,讓券商融資頻率提升。
1月18日晚間,浙商證券公告稱,計劃通過定增方式募資不超過80億元。本次定增除發行費用外,擬主要用于投資與交易業務、資本中介業務以及償還債務。目前該定增預案已通過浙商證券董事會審核。
(資料圖片)
本次定增預案發布之前,浙商證券在2017年登陸A股上市后已實施過三次再融資,募資總額為133.05億元。而本次定增發行的股票數量不超過其總股本的30%,即不超過11.63億股。發行對象為包括控股股東上三高速在內的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
關于此次定增原因,浙商證券表示,近年來,證券行業分層分化發展加劇,大型券商對優質發行人的壟斷力度進一步增強,行業集中度正在加速提升。同時,外資券商加快布局,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競爭。在以凈資本和流動性為核心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監管體系下,資本規模成為決定證券公司競爭地位、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關鍵因素。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有利于提高公司市場綜合競爭實力,優化業務收入結構、改善盈利模式,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實現公司戰略發展目標的需要。
2014年9月,證監會發布《關于鼓勵證券公司進一步補充資本的通知》,鼓勵證券公司多渠道補充資本并清理取消有關證券公司股權融資的限制性規定;2020年2月,證監會發布再融資新規,從鎖定期、減持、發行規模等多方面給上市公司再融資“松綁”;同年3月,證監會修訂《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及配套規則,進一步完善了以凈資本和流動性為核心的證券公司風控指標體系,提升對證券公司資本配置的導向作用,推動證券行業持續穩健發展。
隨著上述舉措相繼落地,尤其是2020年再融資新規實施后,上市券商再融資動作頻頻。2022年,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興業證券、東方證券等8家券商相繼完成配股融資或公布配股預案,尤其是華泰證券在當年年底拋出的280億配股預案一度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開源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高超表示,當前,證券行業競爭加劇,經紀業務傭金率大幅下降,輕資本業務牌照紅利減小,券商積極發力資本中介類業務;隨著業務創新和機構業務需求大幅增長,以兩融、衍生品、直投跟投等資本金推動型業務的需求持續增加。上市券商資金型業務收入占比自2013年的35%提升至2021年的46%,重資本業務的快速發展驅動券商再融資需求增加。
海通非銀研究首席分析師孫婷認為,券商再融資發行節奏與再融資新規相關性較強,券商再融資頻率的提升也與行業發展周期關系緊密,重資本型業務加速消耗資本,讓券商融資頻率提升。此外,近年一系列政策改革及創新業務試點陸續推出,尤其是科創板開板以來,一方面注冊制的推出考驗投行承銷保薦的能力,另一方面保薦機構跟投制度對券商資本金也有更高的要求,券商近幾年也在加速增資直投子公司,以滿足投行全產業鏈發展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定向增發、配股、可轉債等是券商常見再融資方式,但以2020年為分水嶺,券商定增募足率有所下滑,配股則越來越受到青睞。據海通證券統計,2020年以來券商定增平均募資率為76%,低于2010年至2019年平均募足率(94%);2010年至2022年,15家券商配股18次,平均認購率97%,最低認購率約90%。相比之下,定增存在較多不確定性。
上市券商頻繁再融資行為也受到監管機構的關注。1月3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時表示,作為已上市的證券公司,更應該為市場樹立標桿,提高公司治理質效,結合股東回報和價值創造能力、自身經營狀況、市場發展戰略等合理確定融資計劃及方式,董事會和股東大會要統籌平衡,審慎決策,切實維護各類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證監會審核中將充分關注上市證券公司融資的必要性、合理性,把好股票發行入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