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追蹤基金市場熱點話題,關注知名基金經理動態。新華財經與聯泰基金聯合推出“新華財經·司南連線”訪談欄目,本期對話南方基金FOF投資部總經理李文良,聆聽其執業感悟、邏輯思考和投資哲學。
近些年來,我國居民養老保障覆蓋面持續增加,個人養老金頂層設計落地,促使國內養老保險第三支柱迎來發展新機遇。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紛紛提速在個人養老領域布局,其中養老FOF受到各類資管機構青睞,產品發行勢頭加快。
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共發行了13只公募FOF,其中有9只養老FOF。作為FOF其中一項應用場景,養老FOF在第三支柱建設中將擔任什么角色?未來發展前景如何?“新華財經·司南連線”欄目近日專訪南方基金FOF投資部總經理李文良,聆聽其在此領域的見解。
(資料圖片)
三重配置體系指導下的FOF投資框架
在談到FOF投資框架時,李文良認為FOF涉及領域較多,團隊和投研框架在整個投資決策流程中至關重要,并且基金經理角色同樣重要,但需團隊給予賦能。“目前我們投資決策的流程框架有公司層級的資產配置委員會、FOF投資委員會及團隊內部自配框架,基金經理在這個三重配置體系指導下最終進行投資決策。”李文良說。
李文良表示,具體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首先,從資產配置角度看,團隊更偏向于戰術性資產配置框架。自上而下的宏觀基本面研究是資產配置主要決策的抓手,并通過量化配置模型,包括量化風險預警和監控模型來輔佐戰術型決策。
其次,在底層基金選擇層面,對基金進行相對精準和細致分類后,會通過量化指標進行初步篩選,甄選出同類里優秀的基金經理。除計算業績凈值外,還會對凈值進行模擬,包括過往報告及披露持倉數據等。“團隊整體強調定性調研,且調研頻率較高。結合定性調研后的深度報告形成基金池,分為核心池和可投池,并實時動態調整。其中對核心池中的基金關注度較高,對其迭代和調整跟蹤都較為緊密。在投資操作中,大部分資金會投入核心池,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允許基金經理投資可投池中的其他品類基金。”李文良說。
公募養老FOF為第三支柱建設重要品類
在我國第三支柱建設快速發展的當下,相較養老理財、養老保險和養老儲蓄,李文良認為公募養老FOF的覆蓋面廣,從產品類型、風險收益特征評估等方面都具有很強優勢。
李文良表示,從產品提供方看,公募FOF既可做純債型FOF,亦可做穩健型“固收+”養老目標FOF,這種養老目標品類可和養老保險、養老理財的收益特征適當匹配。與此同時,公募養老FOF還可為第三支柱提供中高風險品類產品供個人投資者選擇。
李文良說:“從產品需求端看,穩健型養老理財和養老保險適合年齡較大、臨近退休人群選擇,中青年等個人投資者可選擇公募養老FOF,因為從中長期視角來看權益投資波動并不是很大。”
“和國內FOF發展相比,海外FOF發展時間較久且可投范圍更廣,但大約一半資金投資到公募基金并有相當一部分落在養老目標FOF,所以結合國際經驗及國內實情,養老FOF將成為養老金投資者全球資產配置的解決方案,在第三支柱發展中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員。”李文良言道。
管理回撤需兼顧風險與收益平衡點
在談到市場比較關注的FOF回撤原因時,李文良認為,FOF強調分散和配置理念,但當前全市場公募純債券型FOF的數量較少,大部分還是含權類產品,在2022年大部分行業表現不理想情況下,凈值出現明顯回撤屬于正常。作為FOF基金經理,需考慮如何在組合管理的過程中控制風險和回撤。
李文良認為,風險回撤和收益相當于硬幣兩面,防風險、控回撤需要控制權益敞口,降低組合的未來預期收益。因此需多層次考慮尋求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點,不能一味控制風險而大幅降低權益敞口,也不能為博收益而不顧風險。需圍繞FOF產品的定位來做適當偏離,積極控制回撤,為FOF持有人獲得較好收益。
“南方基金對每一只FOF產品都有清晰定位,比如我目前管理的一只波動稍高的固收+FOF基金,股債比例定位為3:7,權益上限為30%,根據風險情況來調整權益比例。2022年2月份,俄烏沖突后歐美市場反應超預期,于是我們適當降低了組合權益倉位;在歷經2022年3月份大跌反彈后,經過分析認為市場或有二次探底可能,所以進一步降低權益敞口,因此2022年4月份二次探底過程中,產品組合回撤相對可控。”李文良言道。
基金經理考察的“為”與“不為”
通常來說,業績是衡量量化基金經理表現的一個核心因素。
但李文良認為,需辯證看待基金經理業績,應更關注基金經理業績的時間維度,對于短期業績的容忍度可相對較高;其次,對基金經理進行精細化劃分,并且對業績進行拆解和歸因來深層次分析,如果由于市場的貝塔原因導致短期業績表現不佳,但在細分領域下仍有超額收益,仍可認定其為優秀的基金經理。對那些跳出能力圈、風格變化較大的基金經理容忍度則應相對較低。
“關于債券基金經理的選擇,即使在同一個框架下,交易出身和研究出身的基金經理風格和操作策略明顯不同,因此需區分對待。含權類的品種,可以投可轉債和股票,對于這類基金經理則需要具備更強的資產配置能力。”李文良如是表示。
在談到對于債券團隊管理實力的評價標準時,李文良認為,最重要且最直觀的就是團隊管理規模,這一方面代表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對團隊管理能力的認可;另一方面管理規模足夠大,才能支持整個團隊的人員配置。
而對于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的考量,李文良表示,規模容量或與投資風格和策略有直接關系,在進行調研時也會關注不同基金經理的策略能容忍的最大規模。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文觀點僅代表個人,且具有時效性,不構成投資建議。)
關鍵詞: 南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