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全球滾動:【高端訪談·碳路司南】期待氣候投融資的中國方案和經驗——訪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首代方莉

2022-01-16 09:13:20 來源:新華財經

如果說2021年是“雙碳”元年,2022年無疑是氣候投融資發展的元年。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資金如何得到滿足一直是綠色轉型環境下的熱點話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全球范圍來看,氣候投融資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引導更多資金投向減緩、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如何借鑒國際有效經驗助力國內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開展?日前,新華財經與綠色金融60人論壇聯合推出的《高端訪談·碳路司南》欄目專訪了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

落實氣候承諾的關鍵是創新融資機制和合作模式

記者:氣候投融資對于世界各國來說都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在引導和推動資金流向氣候變化領域過程中,你怎么看待目前的全球進展?

方莉:過去幾年,盡管全球氣候融資規模有了一定增長,但遠不能滿足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需求。

從資金需求看,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最新報告,全球半數以上國家在其提交的2022最新國家自主貢獻(NDC)報告中包含了對氣候資金的需求預估,到2030年合計約4.3萬億美元。其中2.7萬億美元用于氣候減緩,1.1萬億美元用于氣候適應,還有4750億美元未指定用途,這一數據還不包含一些國家提出的能力建設、技術轉移以及損失與損害的資金需求。從地區來看,撒哈拉以南非洲需求最大,其次是東亞、南亞和中東北非地區。

從資金供給看,到目前,發達國家提出對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變化資金支持的承諾仍未兌現。在剛結束的第二十七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上,在資金方面實質性的進展主要體現在批準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這是聯合國氣候談判在長期忽視議題上的重大突破。下一步需要設計基金框架,并推動錢款到位。雖然這將是相當艱苦的工作,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需要確定融資方案和相關制度安排,即便如此,在資金的供給結構中考慮損失與損害,也是一項進步。

因此,對于全球氣候投融資的進展,關鍵在于落實氣候承諾的資金規模。考慮資金使用結構,在減緩、適應、損失損害等方面的配置力度,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創新融資機制和合作模式。

記者:目前有哪些資金在開始發揮作用?面對海量的氣候資金缺口,我們該如何化解這一難題?

方莉:多邊開發銀行對于促進資金支持及技術援助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多邊開發銀行氣候融資共計818億美元, 同比增長近25%。不過應對氣候變化融資需求的挑戰,除了依靠政府公共財政資金和開發性金融資金外,也要動員私人資本投資,具體包括:

動員更多私營部門資金參與氣候融資。通過不斷提升金融機構的氣候風險管理能力和金融產品創新如氣候保險產品創新,促進更多私人資本投入應對氣候變化領域。

進一步加大氣候適應資金支持。與氣候減緩相比,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氣候適應方面存在的資金缺口更為巨大,需通過財稅補貼、轉移支付等公共政策優化激勵,引導更多資金投入到氣候適應及韌性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中。

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融資之間的協同增效。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相伴相生密不可分,需強化二者的整合統籌,加大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投資。世界資源研究所在2021年與12家國內外機構共同發起了生物多樣性金融伙伴關系(PBF),就是為解決生物多樣性挑戰的緊迫性和推動更多資金流向生物多樣性保護。

因此,公共資金和開發性資金應在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治理的市場機制形成方面發揮作用,包括相應的財稅制度建設等,發揮好投資引領作用,才能引導更多社會資金參與其中,并形成投資有收益的良性循環。

基礎設施的氣候韌性建設有待加強

記者:應對氣候變化主要包括減緩和適應兩個領域,但現在市場大多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減緩類行動比較關注,適應類活動的發展還存在哪些挑戰?

方莉:氣候適應涉及糧食生產、自然環境、災害風險管理等諸多關鍵領域,這些領域的基礎設施正面臨愈發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的侵襲,加強基礎設施的氣候韌性建設是規避氣候風險的重要手段。

不過當前氣候韌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存在諸多障礙。首先,氣候風險意識不足,風險評估能力有限。一些部門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基礎設施面臨的潛在氣候風險認識不足,并缺乏完整的與基礎設施直接相關的數據和系統評估氣候風險的方法;其次,定價機制缺失。對氣候韌性基礎設施的價值認識不足,缺乏對氣候效益額外性的系統認識和清晰的價值定義,及價值評估的理論基礎、方法以及價值轉化體系;最后,融資渠道尚不健全。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融資難的問題,一方面現有公共財政資金總量不足,且尚未找到撬動社會資本的抓手,另一方面金融產品和金融政策工具創新不足,缺乏專業的氣候融資服務機構,項目融資渠道不暢通。

世界資源研究所在深圳和寧波開展的氣候韌性基礎設施研究表明,氣候韌性基礎設施投資在投資決策、產品開發等方面挑戰與機遇并存。后期需要通過完善綠色基礎設施的價值評估方法、核算準則、審計流程及投融資產品開發等方式,幫助城市建立中長期的氣候治理及投融資機制。

記者:在你看來要如何扭轉這一局面?

方莉:比如提升氣候風險信息能力,促進科學決策。通過更新標準及制度建設和安排,促進各行業采取行動,降低他們的決策成本等。

建議未來在推動氣候韌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融資的過程中,一方面繼續發揮財政的支持引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其他各類金融機構持續探索融資模式和工具的創新。可以從進一步普及巨災債券在全國范圍內的應用、發布氣候韌性債券的發行指引做起,進而支持金融機構健全項目投資前的氣候風險評估、形成氣候友好型的投資策略、開發適應氣候變化以及氣候韌性基礎設施領域的相關金融工具,以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流向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同時建議由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和發布有關氣候韌性基礎設施項目開發與實施的技術規范與指南,并進一步優化完善各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設,從而提高氣候韌性項目的盈利能力,助力將該類項目產生的社會環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

形成氣候投融資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記者:“雙碳”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綠色產業、綠色項目的支撐,也有賴于傳統產業綠色低碳順利轉型。在此過程中,你認為金融應如何更好發揮對轉型企業的支撐作用?

方莉: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越來越多綠色項目得到了金融支持。對于傳統行業,所謂“轉型”,轉變的是行為,從高排放到低排放或不排放的生產,從破壞生態系統的發展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等,這些轉變也意味著新投資機會,也能夠帶來新的經濟環境社會收益。

金融是推動綠色可持續轉型的重要措施手段。在國際層面上,前不久閉幕的G20峰會上批準了《2022年G20可持續金融報告》,其中包括G20轉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內容。隨著國內煤電、鋼鐵、建筑建材和農業等行業轉型金融標準研究、產品創新實踐探索、財政貨幣政策激勵的推動,需要考慮把公正轉型的具體要求納入到轉型金融產品KPI設計中,如工人轉崗再就業、生態環境修復、清潔能源占比等。此外要推動國內金融機構和地方試點開展轉型金融探索實踐,包括支持企業和金融機構設立科學減碳目標,推動企業低碳轉型發展和技術創新。

記者:2022年,國內也發布了23個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名單,加速在這一領域推進。對地方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推進,你有什么期待和建議?

方莉:非常期待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能夠有政策、制度、標準、模式方面的產出。第一批試點地區將會結合自身經濟發展階段、能源結構、潛在的氣候風險及自然稟賦,因地施策、先行先試,進而在此基礎上總結提升為國家層面的政策、標準和模式。

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離不開具體的工具、方法和創新模式。我們將通過基于數據的量化分析研究、全球森林觀察等工具應用推廣、低碳城市加速器和生物多樣性金融合作伙伴等平臺搭建為手段,以建立金融工具庫、技術庫、項目庫、企業庫等支持體系為方法,為氣候投融資城市提供國際合作平臺及務實解決方案。

氣候投融資試點要考慮體現人-氣候-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在協同應對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能源、經濟復蘇等方面做出示范,加速制定有利于氣候減緩和氣候適應的地方務實行動方案和投融資模式探索。

希望各地方的試點工作能總結出中國在氣候投融資領域的地方實踐,為全球其他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方案和經驗。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