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高質量發展是未來我國經濟工作的不變主題。在新的歷史征程上,中國經濟如何攻堅克難、爬坡過坎,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新華網思客推出“智策2023:智庫專家問答高質量發展”系列,本期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解讀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2023年宏觀政策配置為什么要緊盯市場主體需求。
宏觀政策配置,好鋼如何用在刀刃上?
高培勇:中國有一句老話“好鋼用在刀刃上”,在宏觀政策領域有限的資源也要用在刀刃上。在當下的中國,這個“刀刃”就是市場主體。
為什么這樣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相比較而言,最重要的是預期轉弱,預期轉強了,需求和供給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預期轉弱的核心是市場主體預期轉弱,只要市場主體的預期轉強了,其它方面行為主體的預期也都會隨之轉強。截至目前,我國有1.6億多戶市場主體,其中個體工商戶達1.1億戶,個體工商戶既是投資者,也是消費者。所以市場主體在投資和消費領域的增加,也會使社會總需求隨之增加。在這個意義上講,要確保2023年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2023年的宏觀政策配置應圍繞市場主體精準施策,圍繞著市場主體的關切而展開,要把高質量發展的基點放在市場主體的身上,確保政策配置和政策操作聚焦于穩住市場主體,下大力氣穩住經濟大盤。
首先,市場主體的覆蓋范圍遠大于企業,它囊括了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內的所有經濟體,覆蓋了參與GDP創造的所有經濟單元以及國民經濟的主動脈乃至毛細血管。經濟發展的根基在于市場主體,經濟發展的動力在于市場主體,推動高質量發展,穩住經濟大盤,當然要圍繞著穩住市場主體而展開。
其次,市場主體是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主要依托。歷史和現實的數據一再表明,市場主體是穩就業的頂梁柱。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了8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只有就業穩,居民收入和民生才有保障,社會財富才能穩定增加,穩增長才有支撐,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價也才能穩住。
因此,圍著市場主體關鍵而戰,奔著滿足市場主體的需求而去,緊盯市場主體而精準實施宏觀政策,這是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有何重要意義?
高培勇:中國老百姓有一句老話叫“春江水暖鴨先知”,歷史證明,每逢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嚴重災難發生,市場主體經營困難,利潤下滑是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困難挑戰。
立足當下,一系列超預期因素疊加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沖擊均集中體現于市場主體,特別是體現在中小微市場主體身上。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也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所面臨的一系列新的挑戰也罷,蒙受沖擊最大的也往往是市場主體。所以在當前的一系列困難挑戰,特別是短期的困難挑戰面前,市場主體最亟待渡過難關,是最需要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的對象。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我國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
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必須把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這其中,市場主體的安全對經濟安全具有基礎意義,市場主體的安全狀況直接牽動和決定著我國的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維系經濟安全,首先要維系好市場主體的安全,努力實現發展和安全之間的動態平衡,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策劃:劉娟
監制:唐心怡
編輯:孫惠 周佳苗
制作:姚遠
設計:李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