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央行逆回購操作愈發精準靈活,變動頻率增加。資金利率雖有上下起伏,但整體平穩偏松。貨幣政策工具箱“彈藥”充足,總量上,兩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年內三次調降LPR;結構上,繼續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點領域。展望2023年,貨幣政策要堅持“總量要夠,結構要準”。降準、降息都具備操作的空間與可能性,幅度或依然有所克制。
(資料圖)
2022貨幣市場回顧:央行逆回購操作量切換精準靈活 MLF年內完全對沖
回顧2022年的央行公開市場,開年首迎降息,春節跨節資金面平穩。春節后至7月初,公開市場行穩致遠,按需操作。7月以來,逆回購操作量切換至10億元的整數倍,愈發精準靈活,變動頻率增加。12月再迎全面降準,疊加年末超額續做MLF,14天期逆回購再度現身,短端資金價格走勢出現分化,但最終整體向中樞靠攏。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情況
制表:新華財經
具體來看,OMO方面,2022年央行共開展逆回購操作96020億元,鑒于有87340億元逆回購到期,45500億元MLF到期,400億元國庫現金定存到期,全口徑計算,公開市場全年合計實現凈投放9080億元。
OMO操作期限仍以7天期為主,14天期僅三次啟用,呵護春節前、季末、年末流動性,支持寬信用修復。1月24日起,央行連續7日內累計開展1.1萬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9月19日起,央行連續10日內累計開展447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12月19日起,央行連續8日內開展784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
資金面上,年內資金面平穩偏松,但不乏跌宕起伏。3月底資金面轉松,市場利率持續低于政策利率。10月底以大行凈融出超季節性縮量為拐點,資金面快速收斂,市場利率加快向政策利率靠攏。11月底至今,為阻斷銀行理財破凈—贖回的負反饋和對沖疫情點狀散發,央行加大維穩力度,隔夜利率運行至歷史低位。
臨近跨年時點,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可謂“冰火兩重天”:隔夜利率不斷創下新低,可跨年的7D資金價格逼近年內高點。例如,12月29日DR001收于0.42%的歷史低點,DR007升至2.42%,兩者利差高達200BP。截至12月30日,DR001加權平均利率“跳漲”超160BP,逼近2%上方;DR007報2.36%;DR014報2.81%。
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DR001-DR014走勢
MLF方面,全年精準實現等量切換,累計投放4.55萬億元,到期回籠4.55萬億元,完全達到對沖。具體來看,1-3月以凈投放為主,合計凈投放資金4000億元,4-7月均為等量對沖,而8月、9月則是合計凈回籠4000億元,11月和12月分別實現凈回籠1500億元和凈投放1500億元。
政策工具上,4月25日央行全面降準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意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12月5日央行再次全面降準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5000億元,意在為穩增長提供適宜流動性。兩次降準后,共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降至約7.8%。相較于2021年,降準次數相同,幅度略有克制。
2022年全年來看,1年期LPR累計下調10BP至3.7%;5年期以上LPR累計下調35BP至4.3%。其中,1月的LPR降息有引領市場預期的作用,8月的LPR降息則是為了扭轉經濟下行壓力。近年來,央行建立、健全市場化利率的形成和傳導機制,形成了通過市場利率和央行引導影響LPR,再影響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傳導機制,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明顯提高。
相較于總量型工具,結構型工具延續發力。截至目前,央行共有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等11項結構型工具,具有精準滴灌、提供基礎貨幣兩大作用。此外,央行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央行已提前完成上繳央行結存利潤1.13萬億元。
“總量要夠” “結構要準”
展望2023年,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有多大?走向去往何方?首先,離不開政策層面的定調。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對此表示:2023年的貨幣政策要堅持“總量要夠,結構要準”。劉國強解釋稱,總量要夠,就是2023年貨幣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而結構要準,就是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
從政策操作看,貨幣政策有條件“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平衡。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指出,從中長期來看,如果低通脹、低利率和低波動時代一去不復返,貨幣政策將走出“流動性陷阱”,在經濟周期和資產配置中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貨幣政策不再單向地追求寬松,以增長或就業為主要目標,因為通脹已經從“軟約束”變為“硬約束”。貨幣政策越來越需要在多目標間取得平衡。
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看來,2023年貨幣政策整體基調延續穩健,既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也要發揮結構性政策工具精準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具體來看,一方面是貨幣政策要支持疫后修復過程中的寬信用、降成本,總量方面要維持足夠的流動性供給,另一方面是貨幣政策未來需要關注經濟修復中的結構性問題。
具體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2023年結構性工具將呈現“存量擴容、增量加碼、普惠增強、定價優惠”特點。
“結構性工具與總量性工具間需要尋求平衡。如果結構性工具過度使用,會形成過強的基礎貨幣吞吐。一方面導致結構性流動性短缺框架失效,央行對于流動性掌控能力減弱,常規的流動性投放工具如OMO、MLF投放量需要適度調整。另一方面,結構性工具具有臨時性特點,多為1Y期限且能夠展期2次,未來需要統籌考慮結構性工具延續或者退出,對資金面形成的擾動差異。”王一峰稱。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覃漢則指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發力空間仍大,以再貸款為主,各類再貸款工具仍有追加額度和創新空間,PSL仍有望持續發力,直達寬信用工具仍有望持續帶動企業中長期貸款回暖,由發改委挑選項目、政策性銀行提供資本金、商業銀行提供配套融資的模式有望在2023年繼續托底社融。
降準、降息或不會缺席 幅度依然克制
在“總量要夠”的基調下,降準、降息都具備操作的可能性。業內預計2023年將有兩次降準操作,單次步長或維持在0.25個百分點。而降息的時間點最有可能在一季度實現。
紅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2023年可能需要適度提升宏觀杠桿率以對沖外需下行的風險,且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是資金密集型,具有融資需求量大、對融資依賴度高且需長期投入等特點,需要給予金融機構低成本且穩定的負債來源,預計降準、降息也不會缺席。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認為,兩次降準時間或如同2022年落在二季度和四季度,但降準幅度依然克制,仍是0.25個百分點。“其原因在于經濟增長過程中,貸款自然消耗超儲,需要央行進行補充商業銀行超儲;寬信用初期仍需穩定的流動性環境,且數量型工具對需求刺激較價格型溫和,滿足既支持實體經濟又避免過分刺激需求的監管意圖。”
業內預計,隨著疫情沖擊的逐漸平復,需要盡快啟動經濟恢復式增長,不排除采取一攬子刺激性舉措激發市場活力。預估2023年一季度降息或有望落地,屆時政策利率、LPR報價均有望下調。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利率、一般貸款、企業貸款利率已降至4.34%、4.65%和4%,均為有統計以來最低。“鑒于目前貸款利率水平,以及2022年二季度后防疫政策優化、地產企穩回升的背景下,如果內需回暖甚至過熱,價格型工具很難出臺。”業內人士如是說。
關鍵詞: 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