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中國北方內外貿海運價格的“風向標”——天津航運指數(TSI)2023年首個發布日收于1068.00點,相比2022年1月4日(2022年首個發布日)的1949.14點,同比下跌45.21%。其中,國際集裝箱運價大幅回落是導致TSI下滑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供應鏈趨于穩定,航運業發展逐步回歸常態,未來走向則取決于世界經濟與貿易復蘇進展。
(資料圖)
集裝箱運輸“降溫”促航運指數持續回落
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3日,TSI收于1068.00點,比2022年最后一個發布日微跌0.48%,延續了近期持續下行的走勢,同比則下跌45.21%。
作為綜合反映天津及北方地區航運市場價格波動的天津航運指數(TSI),由北方國際集裝箱運價指數(TCI)、北方國際干散貨運價指數(TBI)、沿海集裝箱運價指數(TDI)通過計算而得。指數樣本范圍覆蓋了27條連接天津港、青島港、曹妃甸港與世界港口的國際航線,以及天津港和中國主要港口的內貿海運航線。
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蔓延的影響,國際海運運力緊張,集裝箱運價自2020年起持續上漲,一度“一箱難求”,并于2021年底達到高點。2022年以來,這一局面發生了明顯變化。特別是下半年以來,國際集裝箱運價連續數月大幅下行。2023年1月第一個發布日,TCI收于1037.48點,較2022年初的3547.31點下跌70.75%。
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分析指出,隨著各國疫情防控形勢趨緩,班輪公司缺箱、目的港缺人裝卸等問題逐步緩解,海運供應鏈運轉效率提高,疊加202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貿易規模有所收縮,供需矛盾逆轉致主要航線運價大幅回落。
在中國南方,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和寧波航運交易所發布的寧波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顯示出同樣的“過山車”式走勢——2022年初從高點回落,二季度短暫回升后急轉直下,年內跌幅均超70%。
“航運指數軌跡反映了過去一年企業普遍面臨的集裝箱運輸市場變化,供需矛盾緩和,運輸成本和效率向常態回歸。”長期從事集裝箱貨運代理的全球捷運(上海)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區總裁卞辰明說。
內外貿各類航線運價分化加劇
從構成天津航運指數的三大分項指數看,其年度走勢日益分化。對比2023年和2022年首個發布日的指數看,TCI從3547.31點大跌至1037.48點,同比回落70.75%;TBI從1141.71點小幅回落至1038.88點,跌幅9.01%;TDI則從1484.91點微跌至1445.50點,跌幅2.65%。三者均已恢復至2020年水平。
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分析認為,一度畸形上漲的國際集裝箱運價不可持續,大幅回落在意料之中;干散貨運價主要受大宗商品需求和國際油價變化影響,呈現季節性波動,但幅度不大;內貿海運價格曲線則更能真實反映當前中國經濟的冷暖。
整體大幅下滑的國際集裝箱運價中,歐美等傳統航線運價跌幅尤為明顯,個別航線運價跌幅近90%。天津德高化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曉華表示,公司所在的半導體材料行業國際化程度較高,2022年二季度后,部分客戶訂單大幅減少,企業出口疲態顯現,尚未見明顯好轉。
相比而言,東南亞、波斯灣等航線運價跌幅較小。分析認為,RCEP生效后,區域經濟增長紅利初步釋放,使得相關區域航運需求旺盛。而二手車出口等產業利好行情推升了部分熱門航線和船型的運價。天津華圖汽車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史運昇說:“2022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進入快速發展期,滾裝船市場‘一艙難求’,也帶動了波斯灣航線運價的整體提升。”
“內貿航線運價的平穩運行表明航運供需基本恢復常態,供應鏈趨向穩定,有助于進一步鞏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薄文廣說。
三大趨勢推動航運業回歸常態
業內人士表示,航運指數持續走低的背后,有三大趨勢正在推動航運業逐漸回歸常態,未來走向則取決于世界經濟與貿易復蘇進展。
其一,國際貿易增速放緩。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分析認為,2020年以來,中國和國外疫情防控效果的差異使得全球進口需求向中國傾斜,我國出口貿易量超預期增長。隨著各國當地生產恢復,我國的外貿出口替代效應減弱;同時,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市場需求減弱。WTO在2022年10月發布的貿易統計數據和展望中稱,2023年全球貿易增長預計將大幅放緩,全球商品貿易量將僅增長1.0%,遠低于此前估計的3.4%,預計短期內難以回暖。
其二,海洋運輸體系恢復市場調整的常態。薄文廣表示,新冠疫情引發的海洋運輸體系不暢、國際貿易保障服務效率下降,隨著疫情得到控制而逐漸改善。港口運轉體系有望恢復正常,碼頭作業效率低下、配套物流體系不暢等問題有望逐步解決。空箱回流、新箱生產提速,集裝箱供給將持續恢復。
其三,市場調節機制促使運價恢復競爭。由于此前運價暴漲,船公司大量訂造新船,這些新船將在2023年至2024年陸續下水,市場運力持續增加,市場艙位供給充足。各國政府也采取措施,引導國際班輪公司加大中國大陸出口航線運力和集裝箱供給,提高集裝箱運輸效率,保障海運體系暢通。此外,大型物流供應商、全球電商和零售巨頭已涉足集運,采取自租船舶方式滿足進口采購訂單需要,規避船公司絕對定價權帶來的成本風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