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隨著主要大宗商品12月30日以小幅上漲結束2022年的交易,全年國際大宗商品綜合價格表現定格。不過相對市場表現,投資者對2022年的市場波動印象更為深刻,國際國內大宗商品的市場波幅都遠超漲跌幅。市場機構普遍預計,面對地緣政治沖突持續、極端天氣頻發以及供應端政策和疫情等沖擊,2023年大宗商品市場仍面臨不確定性。
新能源材料領漲市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最后一個交易日,國際國內大宗商品大多以上漲收官,國際市場跟蹤一攬子大宗商品價格表現的CRB指數較前一交易日上漲0.5%,全年則上漲了19.5%。
“對于大宗商品市場,2022年無疑是新冠疫情三年來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年,但也是不少大宗商品積累較大漲幅的一年。”在商品市場投資者羅新看來,全年投資者不斷在見證歷史,也不斷經受市場沖擊,既有俄烏沖突帶來的深遠地緣政治影響,也有歐美超常規預期加息可能帶來的衰退等系列“顛簸”。
數據顯示,主要大宗商品中,漲幅居前的均為新能源原材料,尤其是大多未上市期貨等相關市場交易的現貨品種。來自生意社的監測顯示,到30日,氫氧化鋰的基準價為每噸55.33萬元,相比年初的21.66萬元上漲超過150%,與此同時,電池級碳酸鋰的報價同期漲幅則超過80%。
“從氫氧化鋰來看,全年市場漲多跌少。”生意社分析,特別是年初市場漲幅巨大,到3月底,市場報價就升至每噸47萬元上方,漲幅即超過了120%,而在4月、5月小幅下跌后,年底10月和11月繼續上漲,進入12月后雖有所走弱,但全年翻倍上漲的格局不改。
事實上,作為期貨上市品種的鎳也一度受新能源概念的帶動,成為商品期貨市場全年漲幅最大的品種。“鎳過去主要用于生產不銹鋼,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鎳被認為是鋰電池的主要上游原材料,加上俄烏沖突的沖擊,讓市場預期未來鎳的供需形勢或持續受影響。”專注鎳市場研究的金屬分析師李爍表示。
圖為2022年國內商品期貨市場表現(數據來源:新華財經)
農產品大幅波動引擔憂
受俄烏沖突、歐美持續加息金融資本撤離等因素影響,2022年主要農產品市場亦受波及,尤其是俄烏沖突帶來的出口減少預期,以及部分出口國接連不斷限制出口等措施,使大宗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包括棕櫚油、小麥、菜粕等品種表現明顯。
國際市場上,由于俄羅斯、烏克蘭是糧食和食用油及化肥的主要出口國,其約占全球小麥貿易的四分之一,玉米銷售的五分之一、葵花籽出口的80%,此前在俄烏沖突導致糧食外運港口封閉及農作物種植受阻后,國際小麥價格一度飆升,并在印度宣布禁止小麥出口后進一步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價格一度創下歷史新高,而隨著俄烏糧食外運的“黑海協議”實施,以及部分地區農產品豐收,國際糧食價格持續回調,到目前基本回到一年前水平。
在國內市場,包括菜粕、棕櫚油等大宗農產品也受影響,其中棕櫚油期貨價格年初一度從每噸8500元飆升至1.2萬元上方,年中在橫盤后一度大幅回調,跌至每噸7000元附近,年底盡管價格有所修復,但全年市場的波動幅度接近70%,雖低于國際小麥價格同期波動幅度的84%,但遠高于同期1.56%的跌幅。“尤其在年中,由于印尼政府在5月份宣布禁止本國棕櫚油出口,但在6月份又恢復了出口,庫存和市場預期的變化帶動價格巨幅震蕩。”期貨分析師李穎表示。
申萬宏源證券等機構的研究認為,俄烏沖突對農產品的影響較多元,也較深遠,一是耕地被毀使農產品播種及出口受阻;二是俄羅斯等化肥出口受波及也在拉高農產品的種植成本;三是俄羅斯石油出口受阻帶動石油價格的上漲,一方面提高農產品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生物燃料需求增長也使農產品供需格局更緊張。不少機構預期,后期全球農產品市場有望逐步回歸傳統的供需基本面主導,但市場價格的變動并不穩定。
市場分化持續,能否回歸基本面成市場關注焦點
由于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混亂、加上俄烏沖突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連續兩年大漲,2021年國際市場一度漲幅接近40%,到目前,CRB指數在創歷史新高后雖有所回調,但仍處于高位。“目前市場機構的分歧仍明顯,主要是市場不確定性因素仍較多。”對此,羅新認為。
包括高盛等國際投行仍看好2023年大宗商品的表現。在這些機構看來,大宗商品的供應緊張形勢仍未發生質的變化,尤其是此前上游的資本支出持續不足,未來市場供應增長的空間依然較小,而隨著亞洲經濟的復蘇、歐美經濟體加息放緩,主要大宗商品的需求前景持續向好。
對于2023年,建信期貨等機構的分析也認為,2023年全球經濟衰退格局將更加明朗,在全球經濟衰退引發的衰退擔憂和歐美央行集體緊縮導致的流動性折價兩個利空因素抑制下,國際商品價格總體上或承壓下行,但隨著美國經濟“軟著陸”以及中國經濟增長,2023年下半年商品價格或也將觸底回升。
在不少機構看來,隨著疫情沖擊、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減緩,總體上大宗商品市場或會逐漸回歸基本面主導。“當然在一些需求趨勢明顯的品種中,市場的確定性也會較強。”期貨分析師吳軍認為,比如新能源相關的金屬材料,隨著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加快,驅動經濟綠色轉型的銅、鎳、鋰等原材料無疑會繼續受市場青睞。
但隨著供應的增長,部分大宗商品或會有所回調。以煤炭為例,中信證券的分析預計,得益于澳大利亞、印尼以及美國等煤炭出口大國的產量和出口量增加,2023年全球煤炭供應或會轉向過剩,在供需略轉寬松的環境下,國際煤價很可能會有所回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