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鋰鹽價格持續回落。
百川盈孚數據顯示,12月29日,國內電池級碳酸鋰(99.5%)市場主流成交價格區間在57-58萬元/噸,現貨市場貿易散單價格集中在51.5-52.5萬元/噸,散單價格正在拉動市場均價下行。
這與11月上旬的情況剛好相反。彼時已有部分零散成交達到了60萬元/噸的高價。
【資料圖】
照此來看,當前碳酸鋰散單成交價已經出現每噸近10萬元左右的下跌。
即便如此,鋰鹽仍然是2022年整個大宗商品市場中漲幅最突出的品種。在上述機構追蹤的數百種商品中,工業級氫氧化鋰、金屬鋰、電池級碳酸鋰等產品包攬前5名,其中氫氧化鋰漲幅在140%以上,工業級、電池級碳酸鋰漲幅則在96%至108%之間。
只是,二級市場看中的不是行業和企業現在有多賺錢,而是未來能不能更賺錢。
而在整體市場供需關系逐步好轉的預期下,相關上市公司未能延續去年強勁的市場表現。至12月29日, 納入鋰礦板塊的18家公司中,今年平均跌幅超過了24%,僅有中礦資源年內取得正收益,
漲價邏輯逐步弱化
四季度,國內碳酸鋰月產量保持在3.5至3.6萬噸之間。12月的產量,如果按照3.5萬噸預估,全年碳酸鋰產量將達到34.5萬噸。
這一數據,較2021年的23萬噸將實現50%的增長。
對比此前兩年產量可以看出,2022年國內供給端增速已經持續快速提升,如2020年、2021年的產量增速分布為2.01%和32.3%。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產量增長明顯,但國內新增產能數據增長并不明細,產量增長主要源于相關企業產能利用率的提升。
據百川盈孚統計,2021年12月國內碳酸鋰行業開工率為44.53%,今年3月、5月開工率先后突破50%、60%,并于10月份首次超過80%。
國內產量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進口量增速繼續維持在60%以上高位。
上述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碳酸鋰進口量為5.01萬噸,同比增70.98%,2021年進口8.1萬噸,同比增長61.64%。
到今年前11個月,進口量已經達到12.52萬噸,增速69.69%。如果將12月包含在內,實際增速會更高。
產量、進口量同步高增,碳酸鋰價格年內卻繼續翻倍上漲,其背后則源于需求端電池市場的強勁表現。
就碳酸鋰下游消費構成來看,磷酸鐵鋰、三元材料為主,少部分由鈷酸鋰、錳酸鋰等領域組成。
僅以磷酸鐵鋰為例,其產量增速也要明顯高于碳酸鋰。
2021年,國內磷酸鐵鋰產量為43.54萬噸,但是今年前11個月其產量便已放大到了89.57萬噸,同比增長超過136%。
雖然近期碳酸鋰連續下跌,引發了業內對其拐點到來的擔憂,下游出現“砍單”,但是就2022年全年供需關系來看,該產品仍然處于供應緊張狀態。
不過,從2020年下半年算起,碳酸鋰等鋰鹽產品已經連續上漲兩年,價格更是從4萬元最高漲至60萬元,這一幅度放在整個原材料市場中也屬于較為罕見。
同時,受到供給提升、新資源開發和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預期等影響,其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性已經大幅減弱。
相對可以確定的是,供小于求引發產品價格上漲的邏輯,年內已經開始逐步弱化。
僅一只鋰礦股取得正收益
在大宗商品低點時買入相關上市公司,此后隨著產品走勢的反轉,企業盈利能力提升、估值下降,進而享受股價確定性的上漲收益。以上是周期股的投資邏輯,這放在鋰鹽行業同樣適用,上漲周期中越晚介入,性價比越低。
從上述角度來看,最好投資節點就是2020年6月前后,彼時碳酸鋰已跌至成本線附近,同時最上游的澳洲礦山產能出清明顯,鋰鹽反轉一觸即發。
僅以追蹤相關個股的鋰礦指數為例,2020年6月末在1300點左右,今年7月末高點為10384點。至12月29日收盤,最新價為6598點。
就今年鋰礦股運行來看,整體呈現出“A字型”走勢,年中高、年初和年底低,全年未能取正收益。
以納入鋰礦板塊的18家上市公司作為觀察對象。年初至12月29日,平均跌幅為24.74%,而在2020年、2021年時,上述樣本公司平均漲幅則分別為85.73%、210.6%。
其中,除了中礦資源一家(37.29%)取得正收益外,其他17只個股今年全部下跌,科達制造(-41.12%)等9只個股跌幅大于或等于30%。
出現上述走勢,又是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最主要的就是產品下行風險。
站在當前碳酸鋰52萬元/噸的歷史次高點上,產品下跌風險明顯增加。與此前上漲的邏輯類似,鋰鹽下跌將導致企業利潤率、盈利預期的下降。
從過往其他周期行業的業績表現來看,價格層面對業績層面的驅動要顯著大于銷量的增長,2021年至今的牧原股份的案例就足以說明。
同時,雖然業內對中期鋰鹽價格運行方向存在一定分歧,如部分賣方便指出海外供給增量慢于預期,但是這屬于供給端的階段性擾動因素,大方向上供給端是處于增加的狀態。
需求端,受到補貼政策和產業鏈“搶裝”影響,部分需求前置釋放,接下來將面臨著一定需求減弱的風險。
乘聯會數據顯示,11月新能源汽車批發滲透率達35.88%,環比增長5.03%。其中,15-20萬元、20-25萬元、25-30萬元、 30-40萬元、40萬元以上價格區間,滲透率均超過30%,30-40 萬元區間更是高達52.39%。
面對上述較高基數,新能源汽車帶動的鋰電景氣度提升后續還能否延續?
此外,鈉離子電池正在加速產業化,后續可能會對鋰電池構成部分替代效應,如傳藝科技的鈉電池中試線近期已經投產。
二級市場走勢也與鋰礦股形成了鮮明對比,傳藝科技年內累計漲幅達282%。如果打開月線,從4月底A股市場見底后,該公司幾乎呈現直線拉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