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2月26日電 四大證券報內容精華摘要如下:
中國證券報
【資料圖】
??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
據統計,今年以來發行或計劃發行GDR赴歐洲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約40家,GDR成為促進A股上市公司加快國際化布局、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重要通道。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引進來”“走出去”雙向提速,高水平開放動作頻、信號密、成果多。業界預期,厚植開放基因,堅持深化改革,更多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舉措將繼續出臺,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影響力將持續增強。
??“煙火氣回來了” 消費市場回暖可期
近幾日,記者在北京多地走訪發現,餐飲、線下購物、觀影等接觸式消費復蘇跡象逐漸增多。業內人士表示,疫情防控政策優化的效果正在顯現,之前被抑制的部分消費需求開始釋放。隨著支持政策進一步向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上傾斜,預計2023年消費恢復、內需擴大將成為確保經濟回穩向上的重要力量。
??擴大資本項目流入 債券市場開放提速
今年以來,我國債券市場開放提速。截至11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33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的2.7%;共有1071家境外機構主體入市,其中526家通過直接投資渠道入市,782家通過“債券通”渠道入市,237家同時通過兩個渠道入市。可以預期,債市開放步伐加快,將有效提升我國債券市場吸引力,擴大資本項目流入。未來相關配套政策將持續完善,拓展市場容量,增加市場流動性。
上海證券報
??2022國企改革: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2022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年。回首2022年國企發展脈絡,有幾個重要的變化或突破值得重視:通過持續不斷地調整和改革,國資央企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圍繞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這條主線,通過專業化整合,優質資源不斷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通過大力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央企市場化用人制度不斷完善;通過持續向“管資本”轉變,央企的資本運作能力和整體競爭力也得到持續提升。
??市場短期盤整 不改中期向好格局
12月初以來A股市場整體走勢偏弱,上周主要指數更是五連跌,上證指數重回3100點下方。對于市場近期的再度調整,本周機構觀點顯示,疫情帶來的擾動或是主要原因。不過,多數機構認為,情緒面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僅是短期,當疫情逐漸從峰值回落、居民生活進一步正常化、政策持續落地,市場有望迎來修復。
??無懼年末市場調整 近六成基民堅定持有
2022年權益類基金投資不易,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虧損10%,但近期支付寶上的一項吸引了270萬人關注的調查卻顯示,盡管年末A股再度出現調整,但對于虧損的基金,近六成投票人選擇了堅定持有,甚至繼續加倉。與此同時,對于2023年權益資產的投資機會,基金公司近期普遍表示較為樂觀。
證券時報
??推動高水平開放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著墨較多,包括高水平對外開放、放寬市場準入、落實國民待遇、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相關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對明年的外資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釋放出十分積極的信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指出,會議的最新定調對于提振外資的信心非常重要,展望2023年,中國將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為外資提供更多發展機會,使其能夠并愿意“走進來”“走下去”,獲得長期發展利益。
??年內59只權益基金最大回撤低于15% 普跌市道“抗體”何來?
截至12月23日,今年以來股票型基金總指數最大回撤為25.63%,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最大回撤為26.21%。期間,多數基金產品表現不佳,但仍有59只主動權益基金凈值回撤控制在在15%以內,明顯跑贏大盤,而這些主動權益基金截至三季度末的持股市值占比均不低于50%。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低回撤的基金管理人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基金經理擅長控制回撤,歷史回撤均很低;二是通過配置低估值板塊以降低波動的深度價值派選手;三是不追熱點,強調獨立思考,采取逆向投資策略的基金經理。
??捕捉全球投資機遇 QDII基金正加速“上新”
在多重利好催化下,港股自11月初反彈以來表現強勢,并帶動相關QDII基金凈值大幅回溫,一個多月來,有3只QDII基金從底部反彈超50%,漲幅超30%的基金達到了49只,不少此前凈值折損慘重的港股基金年內跌幅縮減至個位數,且部分成立不滿一年的基金獲正收益。據統計,QDII基金份額年內再度大增,較去年末增幅超七成,份額增加的主力來源于資金對現有產品的“加購”。此外,主題鮮明、風格迥異的新產品也在加速申報。
證券日報
??科技自立自強有底氣 A股公司已匯聚超270萬研發人員
12月23日,微導納米、杰華特等2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華密新材、雷神科技等2家公司登陸北交所。至此,據統計年內登陸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的上市公司已達337家,在年內新上市公司中占比83%;337家公司上市募資合計4369.51億元,占比76.19%。專家表示,更好支持科技自立自強,資本市場需要進一步深化注冊制改革,加大對科技創新融資支持,同時大力發展私募股權市場,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構建契合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
??財稅組合拳為科技創新加力 專家提示注重減稅降費精準性
今年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相關財稅政策并加大財政科技支出,對科技創新發展給予保障。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725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2%。其中,科學技術支出78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持久且規模龐大的資金保障,財稅政策發力科技自立自強無疑是最有效的資金保障措施。
??上市公司花式保殼財技引監管關注 投資者切莫火中取栗盲目押注
臨近年底,部分徘徊在退市邊緣的*ST公司動作頻頻,部分公司施展“財技”意圖保殼。據梳理,除了做大收入、破產重整、并購重整外,今年大股東進行無償贈與和債務豁免的案例增多,但基本都會受到交易所問詢或關注。專家表示,注冊制改革以來,監管部門加大退市監管力度,上市公司大股東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通過無償贈與和債務豁免等行為進行保殼。但隨著注冊制改革深入推進,有進有出成為資本市場大勢所趨。另外,對投資者而言,切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要去賭上市公司保殼是否成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