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21日舉辦“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大公國際2023年信用風險展望”線上論壇。大公國際黨委副書記、總裁應海峰在論壇上指出,展望2023年,隨著疫情精準防控措施的不斷優化,市場情緒的持續回暖,經濟基本面將有所改善,寬信用預期持續升溫,債券市場發行規模預計穩中有升,市場利率存在上行空間,信用風險有望持續好轉。
回顧來看,2022年債市運行較為平穩、利率相對穩定,信用風險有所改善,繼續加強對穩經濟的支撐作用。應海峰指出,2022年債券市場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債券發行總體平穩,進一步發揮促經濟穩增長的重要作用。本年度債市發行同比由正轉負,規模有所收縮,償還規模位于歷史高位,但地方政府債平穩規劃,早發快用,穩步擴容。與此同時,民營企業信用緩釋工具、保障租賃住房、減稅降費、綠色通道、同一發行人減免發行手續、地產三箭齊發等多項舉措鼓勵發行人通過債券進行融資,市場效果正持續顯現,為促經濟穩增長奠定了的良好基調。
(資料圖片)
二是信用利差呈現“前期低位運行,年末大幅反彈”的特征,但全年依舊保持相對穩定。年初以來,寬貨幣環境對信用債表現形成支撐,利差在低位平穩運行。進入11月,防疫優化和降準政策陸續出臺,市場對后續經濟基本面預期轉變,債市擾動因素增多,出現大幅調整,全行業信用利差顯著走闊,在后市資金面維持合理充裕的預期下,前期壓縮的信用利差存在反彈壓力。備受關注的地產行業利差仍在高位波動,房企運營壓力依然較大,地產三箭齊發的政策效應有望逐步顯現。
三是信用債行業集中度有所下降,擁有較高等級發行人更獲市場青睞,民營企業發債仍未走出困境。信用債發行呈現“頭部行業集中度下降”的特征,但通信、電氣設備、紡織服裝、汽車行業發行增長明顯。AAA級和AA+級信用債發行同比增長,顯示整體市場風險偏好較為保守。不同類型的企業發行量均有所下降,其中民營企業下降幅度加大。
四是債券創新品種繼續擴容,助力資金精準直達實體經濟。2022年新券種再度擴容,能源保供特別債是為糾偏碳中和相關政策而產生的創新品種,碳資產債、新基建債則為特定企業量身定做。另外,貨運物流、保障性住房、三農等貼標債券相繼也在市場上亮相。上述創新券種服務發行人的目的性和精準度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
五是債券市場信用風險事件有所減少,但仍需關注展期可能帶來的信用風險延期暴露問題。2022年信用風險狀況有所改善,主體評級調低同比下降35.56%,新增實質性違約債券數量與違約債券余額同比分別下降59.55%和81.39%,新增違約主體數量和邊際違約率均明顯下降。但展期數量創歷史新高,尤其是房地產企業短期內難以擺脫融資受阻,展期增多,信用風險可能出現延期暴露。此外,違約主體集中在民企,占比達77.78%;相較之下,地方國有企業能夠較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風險,信用風險有明顯改善。
六是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取得積極進展,商票領域和評級市場迎來雙重利好。2022年5月,央行等部委聯合發布公告《關于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有關事宜》,首次允許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以直接或互聯互通方式投資交易所債券市場,有效拓展了交易所債券市場投資主體范圍與邊界。11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出臺《商業匯票承兌、貼現與再貼現管理辦法》鼓勵信用評級機構積極開展票據評級業務,推進票據市場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立,提升票據市場的風險防范能力。
展望2023年,外部環境、疫情發展和市場情緒變化將是影響我國經濟回升速度及質量的主要因素。大國博弈加劇、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深度調整、主要經濟體由滯脹步入衰退等預期下,國內大循環內生動能亟待加強。在持樂觀情緒的同時仍不可掉以輕心,經濟形勢的預期管理成為重中之重,能否提振市場信心將對經濟回升速度起到決定性作用。
應海峰指出,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以及二十大會議精神,預計明年宏觀政策將主要圍繞擴內需、穩就業、防風險和促增長等方面加碼發力,全年經濟增長將在5%左右,若疫情防控成效顯著,經濟增長或有望實現更高水平。
應海峰進一步預計稱:“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同時,穩健的貨幣政策仍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平衡,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
“針對債券市場的走勢,收益率在政策拉動下仍將保持低位,但隨著經濟基本面的回暖,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逐步回升,但上行空間預計不會太大,高點或在3.0%左右。”應海峰還表示。
具體來看,應海峰指出,2023年債市償還規模將低于2022年,債市大概率呈現小幅擴張形勢。“通過債市穩定經濟發展”的基調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不變,債券發行總量在穩定中存在擴容機會。二十大提出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地產三箭齊發等政策帶來積極信號,疊加防控方式不斷完善與優化,債券市場信心預期將緩慢恢復。
同時,政策紅利將決定新券種走勢,新券種評價或將更多引入ESG指標與方法。政策對新基建、新能源、物聯網、虛擬現實等產業的支持或將促進債市推出對應的新券種,包括評級機構在內的市場參與主體將對新券種發行增長起到關鍵作用。以新券種為突破口,將ESG評級指標與綠色債券、鄉村振興等券種相結合,將使得ESG評級方法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應海峰還表示:“預計尾部風險持續釋放,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整體可控。2023年企業復工復產規模及生產運行的連續性有望提升,供應鏈供給水平或將修復,國家戰略扶持的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區域融資環境依然較為寬松,建議重點關注行業尾部發行人兌付風險、展期企業后續兌付風險、民營房地產企業融資惡化、弱區域弱資質城投公司信用資質惡化等風險。”
此外,關于信用評級機構在市場中作為,應海峰稱:“評級機構將在優化評級理念與技術、提高信用等級區分度等方面持續完善,更好服務各類市場主體。評級機構將持續優化評級技術體系,進一步拉開評級結果區分度,提高信用風險揭示與預警能力。同時,通過對商業匯票承兌人等其他市場參與主體開展信用評價,評級機構將有效降低各類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在實體經濟融資中持續發揮協同效應。”
關鍵詞: 有望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