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業內人士分析,2023年貨幣政策在總體穩健的基調下,將更加強調結構性發力,各領域再貸款、再貼現、PSL等結構性工具投放規模可能會加量,同時,碳減排支持工具、房地產金融支持力度有望加大。
【資料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要求,可以概括為總量要夠,結構要準。”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12月17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2022-2023中國經濟年會上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關部署進行權威解讀說,總量要夠,就是貨幣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話還要進一步加力。
劉國強認為,當前我國仍然是少數保持正常貨幣政策的國家之一,貨幣政策的工具仍然比較充足,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都有空間,流動性管理的手段和經驗比較豐富。
他指出,總量要夠,既包括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資金價格維持合理彈性,不大起大落。結構要準,就是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對一些具有明確階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時評估,可以按時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據需要延長,或者讓別的貨幣政策工具進行接續。
對于“精準有力”的貨幣政策基調,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該提法與近幾年貨幣政策“松緊適度”“合理適度”“靈活適度”的提法不同。“精準”主要體現在“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對應的是結構性工具以及PSL等。“有力”,則意味著央行將通過適時適度降準降息等方式,“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并適度提升杠桿率。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2023年貨幣政策在總體穩健的基調下,更加強調結構性發力,即精準滴灌、定向支持。工具上,預計2023年初仍有較強穩增長保就業訴求,央行可能采取定向降準;全年關注各領域再貸款、再貼現、PSL等結構性工具,其中,PSL自2022年9月以來大幅增長,預計后續將有延續;政策強化綠色領域資金支持,預計碳減排支持工具將在推進“雙碳”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央行或將繼續發揮MPA考核的結構性引導作用。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分析,2023年貨幣政策仍然以結構優化為主,PSL和各類再貸款工具投放規模可能會加量。此外,考慮到明年出口下行壓力較大,可能需要適度提升宏觀杠桿率以對沖外需下行的風險,且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是資金密集型,具有融資需求量大、對融資依賴度高且需長期投入等特點,需要給予金融機構低成本且穩定的負債來源,預計降準降息也不會缺席。
關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會議提出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分析,11月以來,房企融資政策“三箭齊發”,相比于前期更加務實,政策更多向房地產企業(尤其是民營房企)融資端傾斜。在此背景下,本次會議對房地產的相關表述更為積極有力。對房地產市場,要“確保”平穩發展,明顯強于2022年7月政治局會議的“穩定”;在“保交樓、穩民生”的基礎上,新增“保穩定”,或旨在遏制房地產產業鏈風險的蔓延。
“房地產當前既是重點領域,也是薄弱環節,理應加大金融支持。”劉國強表示,不能偏離房住不炒的定位,要以穩民生為落腳點,以穩市場主體為重要抓手,優化金融監管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溫彬表示,隨著各項融資渠道的重新開閘,優質房企將重獲生機,整個行業可能會迎來一波重組并購潮,行業風險有望進一步緩釋。同時,隨著政策效力的持續釋放,房地產將從經濟增長的拖累因素,重新轉為穩定因素。
關鍵詞: 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