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當地時間周四(12月15日)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海外投資者(以下簡稱“外資”)2022年10月持有美國國債(以下簡稱“美債”)總規模環比大幅縮減1115億美元,至71854億美元,連續第二個月回落,規模續創年內新低。
報告顯示,美債前兩大“債主”在10月均選擇拋售美債,其中,日本所持美債大幅縮減420億美元至10782億美元,倉位已經連續第四個月下降;中國當月所持美債規模減少240億美元,倉位回落至9096億美元,連續六個月保持在萬億以下,總量刷新2010年6月以來最低水平。
市場觀點稱,隨著美國的借貸成本繼續飆升、美元指數走強和美國陷入“滯脹式”衰退的預期更強,美債收益率持續震蕩走高,這不斷影響包括日本央行在內的機構對美國債券的新一輪押注和定價,謹慎情緒使得美債被不斷拋售。10月美債的走勢顯示,10年期美債收益率累計大漲48BPs,當月下旬一度升破4.2%,也印證了主要“債主”的拋售行為。
【資料圖】
日本連續四個月拋售美債 年內累計減持2258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34個國家和地區中有21個在10月份減持美債,海外投資者累計減倉幅度為1115億美元,持倉規模連續第二個月顯著回落,并刷新年內新低。截至2022年10月末,外資持有美債倉位下挫至71854億美元,其中,有50.78%為各國/地區官方持有,而在官方持倉配比方面,中長期美債占比94.41%。
據新華財經統計,今年前10個月,外資凈減持美債5950億美元,海外投資者僅在2月和6-8月增持美債,其中2月份增持519億美元,其他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持,4月減持額為1583億美元,9月減持規模更達到2121億美元。
具體來看,前十大美國海外“債主”中,10月僅有法國和比利時選擇增持。其中,法國大幅增倉107億美元,規模升至2184億美元,排名也超過中國臺灣,躋身前十名榜單最后一位。而比利時已經連續六個月增持美債,本次小幅增持22億美元,規模從4月份時候的2557億美元升至3273億美元,期間累計增加716億美元,增幅約28%。
反觀10月份的減持陣營,日本、中國大陸、英國、開曼群島、盧森堡、瑞士、愛爾蘭、巴西等8個國家/地區均在列,這八大“債主”累計減持總規模達到1414億美元。
其中,英國終于扭轉此前的加倉勢頭,當月大幅拋售248億美元美債,7-9月該國曾累計增持479億美元美債。對于英國的行為轉變,回顧10月的英國央行舉措和英債市場不難得出解釋:英國央行從突如其來的緊縮中解脫出來,時任首相特拉斯宣布辭任,提出僅一個月的主動量化緊縮(QT)措施被擱置放緩,英債市場迎來一波上漲,重新煥發吸引力,使得部分本土資金回流至英債。
再來看美債前兩大“債主”的表現,中國大陸10月減持240億美元美債,連續兩個月明顯減倉,本次減持幅度較前月的382億美元有所收窄,今年已經累計減持1591億美元美債。中國大陸的最新美債倉位是9096億美元,續刷2010年6月以來新低,并連續6個月持倉低于1萬億美元。
另據新華財經統計,中國大陸持有美債規模的歷史最高點為2013年11月,當時達到了1.32萬億美元。相較于2013年的峰值,截至2022年10月末,中國大陸已經累計減持約4104億美元美債。
同時,作為美債第一大持有國,日本10月凈減持420億美元美債,為連續第四個月減持,總持倉進一步降至10782億美元。因日、美兩國貨幣政策大相徑庭,日本投資者在今年多數時間選擇拋售美債資產。結合既往TIC數據,今年前10個月,日本累計減持美債規模為2258億美元。
分析認為,日本的大幅拋售行為值得市場關注。美國通貨膨脹正處于近40年來的最高水平,美聯儲只能不斷加息以遏制通貨膨脹,受此影響,在日美貨幣政策嚴重背離的背景下,日元兌美元持續貶值,促使日本買家為外匯套利而拋售美元資產。
另一方面的佐證是,日本官方披露的國內投資者在10月拋售海外債券的規模較大。據日本財務省國際證券交易報告,截至10月29日當周,日本投資者減持海外中長期債券11725億日元,減持短期債券1761億日元,累計13486億日元。
此前,三菱日聯金融集團表示,日本市場目前正在拋售美債,并可能會推遲購買美債。但現在美聯儲還幾乎沒有顯示出從其加息立場上明確退縮的跡象,這將給日本央行捍衛日元和堅持其日債收益率曲線控制政策帶來更大的壓力。
10月美債收益率升破4.2% 政策預期模糊使得空頭情緒不減
由于TIC報告存在時滯性,最新的美債持倉數據對應的是10月份的市場變化。行情數據顯示,10年期美債收益率10月累計大漲48BPs左右,月度表現持續低迷。按階段來看,10月初,市場開啟一波收益率升勢,強于預期的初請失業金報告進一步打擊避險資產表現。當時多數觀點認為,美聯儲將繼續大幅升息以對抗通脹,而無需擔心此舉會傷害就業市場。
10月中下旬,美債收益率繼續上揚,對美聯儲政策最敏感的2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觸及2007年8月以來的逾15年高位,達到4.6%上方,該券年初還在0.75%附近整理,而10月底已為當時的6倍以上。同時,10年期美債收益率月末攀升至4.2%關口,達到了2008年年中以來的超14年高位。由于短期國債承壓顯著,也進一步加劇了收益率曲線的倒掛幅度。
市場觀點稱,美債利率攀升主要由于美聯儲不斷大幅上調政策利率終點水平,疊加當月的PMI數據顯示經濟韌性仍存,再度推升了美聯儲加息預期。同時,美聯儲官員重申美聯儲加息的決心以及當前緊縮路徑的合理性,因此市場不斷消化新的加息路徑,導致美債利率跟隨加息預期不斷上升。
10年期美債收益率對金融市場至關重要,因為它反映了從抵押貸款到公司債券等一切商品的價格。較高的借貸成本可能會給經濟活動踩下剎車,甚至引發衰退。連續幾個月的通脹反復行情所積攢的空頭情緒在10月末集中釋放,機構開始大幅提前交易激進加息預期,疊加美聯儲縮表的影響逐步顯現,10月美債收益率形成了新一輪上行。
2022年以來,通貨膨脹倒逼美聯儲加息縮表,不得不以犧牲經濟發展來遏制高通脹,而這高通脹的根源又來自于美聯儲在疫情發生后持續性的量化寬松助推物價,以及“直升機撒錢”模式下居民就業意愿下降導致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等狀況。遏制近四十年來最高的通脹是美聯儲當下的首要任務,這是市場的共識。不過,對于通脹風險性程度的定義,將決定美聯儲的加息進度,正因如此,機構試圖從多角度佐證通脹現狀并預測未來的政策動向。
從存量的角度來看,美國債務時鐘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未償還公共債務總額為31.435萬億美元,近一個月內增加了約1510億美元。在美國自身負債累累的情況下,美聯儲的不斷加息,正在使美國高達31萬億美元的國家債務利息成本增加。早在12月初,美國未償聯邦政府債務余額已達到31.41萬億美元,不僅大幅超過美國2021年約23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更是已越過31.4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
美國債務上限制度始于1917年,當時國會設立此項制度的初衷是使政府能夠定期檢視開支情況,加強財政自律。然而,自有記錄的1940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屢次逼近甚至達到債務上限。這一紅線也已被修改了104次,平均每9個月一次。其中,大部分是上調,以滿足政府所作出的支出承諾。
最近一次發生在2021年10月,美國聯邦政府當時觸及28.9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美國財政部采取非常規措施,避免出現債務違約,直至當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立法,將債務上限提高至31.4萬億美元,才暫時緩解了債務危機。然而,僅僅一年之后,美國聯邦政府未償債務就增加了2萬多億美元,再次突破紅線。
業內觀點稱,美國聯邦政府濫發債務,讓債務上限制度和其傳達出的自律精神成為空談。而且,即便此次美國國會兩黨仍會暫時放下分歧,再次提高債務上限,以避免政府停擺,恐怕也只是延緩危機的到來。
對于明年美債市場的投資機遇,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指出:“考慮到目前美國的通脹和政策利率的走勢,十年期美國國債是‘人為壓低的’(artificially low)。”在趙耀庭看來,后續美債收益率不太可能回落至較低的交易區間水平,預計10年期美債交易可能會接近5%左右的水平。
正如美聯儲在近期的半年度《金融穩定報告》中預警,若利率升至高于預期的水平,可能會出現金融困境,從而損害經濟。同時,全球經濟疲軟、“高得無法接受”的通脹和地緣政治動蕩等風險,將放大某些資產類別的波動性。
關鍵詞: 債臺高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