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深入解讀了轉型金融的推動背景。他表示,轉型金融將更聚焦推動高碳行業向低碳轉型。更清晰的概念界定、更嚴格的披露要求、更豐富的金融工具、足夠的激勵機制、公正轉型是轉型金融的五大支柱。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以綠色、低碳為顯著特征的經濟社會轉型。不久前結束的2022G20峰會上通過了《G20轉型金融框架》,進一步凝聚了各國關于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的共識。中國也是《G20轉型金融框架》的重要貢獻者。”馬駿表示,G20轉型金融框架將指引各個國家監管部門建立本國轉型金融政策的路徑。
為什么要搞轉型金融?馬駿表示,過去幾年我國綠色金融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綠色信貸市場規模達到了20萬億元,全球綠色債券市場2022年發行量預計也將上升至1萬億美元。但目前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資源,基本都投向了“純綠項目”,如各類新能源項目、儲能項目等。金融對于高碳企業向低碳轉型的資金支持尚少。包括煤電、鋼鐵、水泥、有色、造紙、化工、石化、建筑業、公路交通的在內的十大行業,都是較為典型的高碳行業。
馬駿稱,高碳行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占比遠高于純綠行業。G20轉型金融框架希望引導社會資本,尤其是私營部門的資本更多參與到轉型的經濟活動當中。
據悉,2022年G20可持續金融報告中已經界定了轉型金融的五項支柱。第一支柱是標準界定,“如果概念不講清楚,很可能會出現‘假轉型’。過去在綠色金融當中經常會有‘洗綠’‘漂綠’的情況;如果概念界定不清晰,未來可能經常會聽到“假轉型”的概念。”
馬駿表示,地方政府層面,目前湖州已經在今年初擬定了地方版的轉型金融目錄,以指導地方金融機構參與轉型活動。機構層面,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渣打銀行等都紛紛擬定了轉型目錄,用來指導銀行配置轉型金融資源,以更好支持高碳行業轉型。預計不久央行也將推出覆蓋若干個高碳行業的轉型目錄。
第二支柱是披露要求。據悉,與綠色金融相比,轉型金融的披露要求或將更加嚴格。
第三支柱是金融工具。過去支持轉型的金融工具大部分是債券類。馬駿表示,未來將擴大金融工具箱,尤其是擴展股權型的融資工具、擔保型的融資工具、其他風險緩釋型工具。
第四支柱是要有足夠的激勵機制。馬駿表示,與純綠項目相比,轉型項目不確定性更高,預期回報相對偏低,因此更需要政府從各層面給予支持。包括央行提供的低成本資金、地方政府的擔保貼息;此外,一些非金融手段也可以探索使用,例如優惠電價、提供綠電指標等。
第五支柱是公正轉型。馬駿稱,轉型期或將伴隨一定的社會陣痛,應鼓勵企業出具方案緩解其對就業的影響。有相關社會責任考量的轉型企業應享受更多金融優惠支持政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