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近日舉辦的首屆滴水湖新興金融大會上,復旦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策劃了主題為“金融科技:數字引領未來金融發展新趨勢”的平行會議。記者了解到,目前央行、銀行以及其他各類金融平臺都在積極探索金融科技的應用場景,尤其是針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方面已經有較好的應用案例。
(相關資料圖)
此外,金融科技也是臨港新片區新興金融聚焦方向之一。臨港新片區自成立以來,圍繞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定位,在建立開放型金融創新制度、探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新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隨著新片區“滴水湖金融灣”品牌正式發布,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城一帶一灣”金融發展新格局中重要一環,金融科技在新片區也將擁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金融科技落地應用中小微企業信貸、綠色金融、數字貨幣等領域
小米消費金融公司黨委書記曹子瑋在論壇上介紹,金融科技可與中小微企業信貸需求有效結合。“我們已經通過純信用、無抵押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了9000多家企業,輻射了17000家相關企業,累計放款超1000億元。我們的貸款真正服務了中小微企業,能夠提供較便宜的融資價格,利率在4%至8%之間;貸款期限短,已有貸款最短一天,最長128天;額度小,最小一筆放款只有2800元,單筆融資在500萬以下的占比達到80%。”
曹子瑋表示,數字技術可以發揮金融行業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將很多優秀中小微企業的數據轉化為信用,真正的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傳統頑疾。
此外,金融科技的推動下,小米金融的商業模式不斷擴展豐富。由于這種貸款模式需要小米金融對產業實行全周期的深度數據采集,目前小米已經構建了中小企業的數據管理平臺,用以對產業進行及時、動態、多維數據的采集,并將其轉化為金融機構所需要的信用。目前這一平臺可覆蓋企業最初的產品研發到最終交付的全周期。
曹子瑋介紹,小米金融還構建出了立足于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的小微企業應付賬款的權益多級流轉平臺,使得企業應付賬款可拆分、可轉讓、可融資,資金流轉更暢通,成本更低。據悉,小米金融目前主要深耕在電子先進制造業。
國際清算銀行創新中心香港中心負責人Bénédicte Nolens則表示,央行對金融科技的探索一方面聚焦于監管技術,即通過技術更好監管銀行;另一方面,綠色金融與金融科技的結合也是關注點之一,如通過物聯網對綠色產出進行追蹤,尤其是使用綠色債券后的碳信用。此外,數字貨幣也是一大關注領域。
浦發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陳海寧在論壇上介紹,近幾年來,銀行業大力投入金融科技,目前浦發銀行技術部門科技人員已經超過1萬人。“對大型金融機構來講,萬人以上的科技隊伍或許將是常態。我們希望能夠最終實現銀行業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服務全面線上化、數字化,為客戶提供‘一網通辦’的平臺;并通過內部的管理也更便捷,做到一網統管。”
新片區新興金融發展按下加速鍵金融科技大有可為
談及金融科技在臨港新片區的發展,交銀金融科技副總裁馮曉明稱,得益于臨港為科技金融企業提供的更便利的政策環境,自2020年底落戶以來,公司業務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圍繞供應鏈金融和科技金融,我們2021年11月份上線了應收賬款數字化流轉的平臺,目前我們應收賬款開立的金額已經達到了幾十億,覆蓋了幾千家企業。此外,數字人民幣業務方面,我們也在臨港新片區率先落地了氫能源公交的示范線,可通過數字人民幣進行支付。”馮曉明說。
事實上,臨港新片區圍繞金融科技等新興金融已經取得了系列成果。2022年8月,《臨港新片區加快發展新興金融業行動方案》發布,為科技金融、金融科技、跨境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提出了8個專項行動和50條舉措。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臨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表示,至2025年將滴水湖金融灣將被打造成為新興金融集聚的新高地,金融科技發展的樣板間,對接國際規則的試驗田,海內外金融人才首選地的發展目標。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張宏韜在論壇上表示,圍繞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關鍵領域和核心環節,上海將著力推動產業、科技、金融高效協同聯動,助力臨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一是將支持臨港新片區成為上海科創基金試驗的引領者,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民用航空、人工智能四大核心產業和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優質產業,綠色再制造新能源的未來產業,推動更多金融機構重點信用項目在臨港落地。
二是支持臨港探索金融科技創新服務新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支持臨港新片區發展金融科技產業,加大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新型服務性企業服務金融機構的力度。
三是支持臨港新片區通過產業、科技、金融的聯動,成為數字化轉型的樣板區,探索在臨港新片區打造數據匯集存儲、流通服務、數據加工、行業應用集群化的產業生態體系。
關鍵詞: 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