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管理層便利外資參與境內債市方面不斷加碼。在近兩周時間內,先后出臺兩則重要規定,為外資在債市“投資”和“發行”兩大主要需求“保駕護航”,這些舉措將進一步擴大開放和完善外資參與各項準則,進而實現債市對外開放的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
12月2日晚間,人民銀行攜手外匯局發布《關于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資金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完善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以下簡稱熊貓債)資金管理要求,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在境內債券市場融資。
就在兩周前的11月18日,人民銀行與外匯局剛剛發布了《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完善并明確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要求。近期兩則規定都將與2023年1月1日起實施。
業內觀點指出,近期的政策對外資參與境內債市提供了“全方位呵護”,進一步明晰了關于投資和發行兩方面的一二級市場參與規則,在資金管理方面為外資提供便利。監管層對債市開放的重視,將有利于健全債市多元化投資者隊伍,提升債券市場的流動性與穩健性,有利于擴大資本項目流入,更好地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有利于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聚焦外資境內融資——明晰發行資金管理規則 熊貓債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稍早公布的《通知》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統一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熊貓債資金登記、賬戶開立、資金匯兌及使用、統計監測等管理規則。
二是規范登記及賬戶開立流程,熊貓債發行前在銀行辦理登記,允許分期發行中首期登記開戶、后續發行后逐次報送發行信息,并可共用一個發債專戶。
三是完善熊貓債外匯風險管理,境外機構可與境內金融機構開展外匯衍生品交易管理匯率風險。
四是明確發債募集資金可留存境內,也可匯往境外使用。
值得關注的是,《通知》還提及,鼓勵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募集資金以人民幣形式跨境收付及使用。境外機構可通過具備代客人民幣對外匯衍生品業務資格的境內金融機構,按照實需交易原則辦理外匯衍生品業務,管理境內發行債券相關匯率風險。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聯席總監張勁秋對新華財經解釋稱:“目前法規允許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使用的人民幣對外匯衍生產品交易工具包括外匯遠期、外匯掉期、外匯期權和貨幣掉期。”
“匯豐一直以來積極運用外匯管理經驗,為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管理公司、主權財富基金、外國央行等在內的各類境外機構投資者提供支持,協助他們更好地管理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產生的外匯風險敞口。”張勁秋稱。
其他政策方面,近幾年不論是監管部門還是自律協會等,均積極推動相關規則的落地。舉例來說,2022年7月,交易商協會推出一攬子熊貓債機制優化舉措。這些舉措讓境外基礎層企業享受更多注冊便利、適用更加國際化的信息披露要求,在探索推出熊貓債的“常發行計劃”機制的同時,為外國政府類機構、國際開發機構提供發行便利。
另一方面,外資對于境內發債的訴求也十分強烈。目前,海外市場深受地緣政治和貨幣政策結構性變化的影響,無論是中國還是境外客戶,都需要應對這些挑戰。在歐美市場面臨50年以來最大通脹拐點和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各大企業和機構對中國境內資本市場和全球人民幣業務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
德意志銀行中國債務資本市場主管方中睿對新華財經表示:“全球跨國集團關注的焦點在于如何利用好熊貓債市場,在支持其中國業務持續發展的同時,兼顧全球融資安排和風險管理。對于這類跨國企業而言,他們期待熊貓債市場能夠通過多年的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主流的融資渠道之一,使得中國投資者和資本市場能夠認可其信用資質,并支持外資在華業務的持續發展。”
據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經協會注冊熊貓債發行金額為7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7%。其中,國際開發機構發行熊貓債11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8%。
截至9月末,經協會注冊熊貓債余額為1677.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88.6億元。熊貓債發行以中長期限品種為主,募集資金主要用于境內,在有效滿足境外機構人民幣融資需求的同時,有力支持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
對于未來熊貓債發行市場的政策建議,方中睿還提到:“除了穩定、明確、便利化的業務指引,熊貓債發行也需要借鑒更多成功案例,鼓勵各類信用資質良好的國際發行人進入境內市場,并提升資金用途效率以及與國際標準的接軌。比如,是否可以考慮對熊貓債資金境內使用提供部分稅收優惠,能否對熊貓債留存境內募集資金提供增值稅豁免等措施。”
“托管-投資-發債”三部曲——“一套制度規則” 吸引外資全方位參與境內債市
按照“一套制度規則、一個債券市場”原則,在現行制度框架下,監管部門不斷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統一資金跨境管理。
今年的債市開放步伐引人矚目,從年中的確認準入機制的開啟,使得法人機構可以一次性登記進入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到11月中旬對于外資在債市投資資金的規范管理,便利其匯入匯出,再到今日的完善“熊貓債”資金管理措施,使得境外機構可以在境內市場完成融資與投資的“內循環”。
回顧來看,2022年上半年,人民銀行、證監會、外匯局發布《關于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有關事宜》〔2022〕第4號(簡稱“4號文”),確認了以法人機構為對象的市場準入機制,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一次性登記進入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探索建立兼容多級托管的包容性制度安排,境外機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主選擇債券登記結算和托管機構。
此前4號文發布時,人民銀行便提及,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將根據該要求,及時發布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定。因此,近期的《規定》本身也是對4號文后續政策安排的落實。
2022年11月18日,人民銀行與外匯局聯合發布《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定》,完善并明確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要求,該規定將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銀行表示,該規定的出臺有利于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增強中國債券市場對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境外機構投資者可自主選擇匯入幣種投資中國債券市場。人民銀行還鼓勵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使用人民幣跨境收付,并通過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完成跨境人民幣資金結算。
針對外資管理外匯敞口方面的現狀,張勁秋指出:“外資使用的套保工具主要集中在外匯遠期和掉期。今年全球匯率市場波動加大,這使得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人民幣外匯套保的需求增強。目前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境內或離岸市場均可通過套保來管理其中國債券投資相關的人民幣外匯敞口,隨著此前規定進一步取消了關于對手方數量的限制,相信可以進一步滿足外資對于交易‘最優化執行’的期待。”
德意志銀行研究部則認為,未來幾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將超過日元和英鎊。在不引發經常賬戶赤字的情況下,有望實現增加使用人民幣作為貿易定價貨幣,增加人民幣離岸交易以及提高全球外匯儲備在貨幣中所占的份額這三大目標。
正逢QFII 20周年——債市開放階段性成果顯著 外資期待參與多元化領域
近年來,國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目前境外投資者已經可以通過全球通(CIBM Direct),債券通(Bond Connect)以及QFII多種方式投資國內債券市場。開放不僅體現在現券市場,外資也可以通過IRS,CCS,FRA等方式進行衍生品投資增厚收益或者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在額度方面,北向的額度也逐步被打開。
截至12月1日,中國債券市場余額為140.91萬億元人民幣,自2016年起穩居世界第二,規模較年初增加10.59萬億元。截至10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38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的2.7%。目前共有1063家境外機構主體入市,其中524家通過直接投資渠道入市,774家通過“債券通”渠道入市,235家同時通過兩個渠道入市。
展望后續的市場期冀,富達國際固定收益基金經理成皓對新華財經表示:“針對債券市場開放,我們一直積極與中國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證監會、各大交易所、資管協會等市場監管部門與主體保持交流,參與了多次對外資進入中國債券市場需求的調研。市場主體的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投資品種的擴大、發行人相關信息披露以及境內外投研互動等方面。作為外資債券投資人,我們更期待能在不遠的將來看到國債期貨的開放。”
德意志銀行證券投資服務部中國區總經理李湛對新華財經指出:“和20年前相比,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更為了解,同時也更有信心。同時,隨著2020年QFII新規的生效,投資產品種類進一步放開,市場結構更為多元化、投資者類型也更為豐富,除了主權基金等長期投資者繼續加碼中國市場外,還吸引了眾多不同投資策略的投資者。”
李湛認為:“隨著國內資管機構的快速發展與不斷成長,越來越多主權和境外機構選擇國內的資管機構作為其投資顧問。通過合作,國內資管機構也更為熟悉海外的合規、風控等要求,為將來走出去打下堅實的基礎,繼而實現雙贏。預計未來境外投資者會更加關注ESG等相關主題在中國的投資機會,相信中國市場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同時,也還將吸引更多境外機構投資者布局中國。”
中金固收分析師東旭也表示:“政策的不斷出臺體現了我國堅持推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決心,進一步從外匯管理方面提高了境外機構參與中國債券市場投資的便利性。對境外機構而言,在近期人民幣匯率平穩、海外政策收緊擔憂有所放緩的背景下,逢低適度建倉布局中國債券市場可能也是較優策略之一。相對應的,年底乃至明年,境外資金的潛在回流也會在需求端支撐中國債券表現。”
關鍵詞: 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