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能源和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新科技正深刻影響并改變汽車產業,也將給汽車保險的經營管理帶來巨大挑戰和機遇。中國精算師協會會長王和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向未來,保險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在科技賦能的背景下,重新定義風險、風險管理和保險,保險業需要積極面對,通過科技賦能,重構保險商業模式,全面參與社會風險管理,發揮更大的作用。
新能源車險成本將回歸合理區間
(相關資料圖)
記者: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新能源汽車面臨的風險和保險問題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同于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險的經營,特別是精算定價面臨較大挑戰。您認為保險業應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王和:新能源汽車對車險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方面,傳統車險的歷史數據難以支持新能源汽車保險的風險評估與精算定價;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保險和服務需要全新的知識、技術和經驗。因此,無論是風險評估和定價,還是經營管理和服務,保險業都需要對新能源汽車的風險和保險需求有全新的認識。
首先,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不同,無論是駕駛習慣還是維修保養,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于駕駛員的要求比較高。使用者如果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也可能會帶來一些新的風險因素。因此,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在使用的初期風險會有所提高。
其次,新能源汽車的可修復率相對比較低,維修技術門檻較高,導致維修成本較高,拉動賠付率上升。比如,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在使用過程中易受到過熱、振動和擠壓等影響,導致使用壽命縮短。同時,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受到擠壓、碰撞等,很容易引發次生事故。而電池在新能源車的整車價值占比較高,電池損壞可能造成的損失較大。
此外,新能源汽車保險還面臨一個較為特殊的挑戰,即缺乏必要的風險損失數據積累。新能源汽車存在不同的技術路徑,而這些技術路徑對風險的影響,包括修復成本、使用技能等,存在較大差異。現在新能源車企數量眾多,生產規模有限,技術路徑各異,相對不成熟,就單一品牌和車型的數據積累嚴重不足,且差異較大,科學定價和經營缺乏基礎。
從長遠來看,新能源車的技術會越來越成熟和穩定,使用風險會不斷降低,同時,維修成本會呈現下降趨勢,價格也將回歸合理區間。因此,保險行業要有一定的風險容忍度,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實現價格回歸。另外,要根據新能源車的風險特征,完善新能源車險的定價技術,行業應當盡可能共享新能源車險數據,支持科學定價和穩健經營。
自動駕駛帶來新的風險管理難題
記者:全國已有多個城市允許自動駕駛車輛上路進行商業化運營,自動駕駛將給保險行業帶來新的風險管理難題。在您看來,在自動駕駛時代到來時,保險業應該如何調整并適應?
王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出現、發展和應用,給保險行業帶來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是“責任主體”的認定問題,因為,在自動駕駛狀態下,涉及的主體眾多,相互交錯,責任關系復雜,如何認定責任是一個難題。
具體而言,涉及兩個層面。一個是觀念層面,一個是技術層面。所謂觀念層面問題,原來精算定價基礎邏輯是“讓歷史告訴未來”,即通過歷史數據的積累,進行大數據分析,預測未來。而現在的情況是:歷史是無法告訴未來的。因為,歷史是人開車,未來是“機器(人工智能)”開車,情況、環境和條件都發生了巨大乃至根本性的改變。所以,我們需要從根本上理解“自動駕駛時代”,然后用一種“迭代”思維去認識、理解并面向未來。
所謂技術層面問題,既然歷史數據無法解釋和預測未來,那么,在定價層面,就應該引入“動態定價”的概念。現在保險定價的邏輯是基于歷史損失數據,在未來的一個時期內,并沒有自動駕駛的歷史損失數據,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冗余 + 回調”的定價技術和機制,通過“無賠款退費”等定價回溯機制,不斷地進行微調,使得價格趨于科學和合理。
從經營管理的視角看,就自動駕駛車險而言,如何確定風險因子是一個大問題。自動駕駛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責任主體的問題,自動駕駛車輛安全行駛有賴于多重因素配合,如車輛自動駕駛系統的成熟度、電子地圖準確、定位導航系統穩定等。一旦發生事故,駕駛員(車主)、生產企業、維修企業、程序提供商、電子地圖提供商、導航系統提供者等,誰該承擔責任?責任主體的多元與復雜,導致自動駕駛事故定責難。但從實務的角度出發,第一責任人只能是車主。以車主為樞紐,通過責任追溯和追償機制,解決歸責、延伸和問責的問題。比如,買車的時候,與車企約定相關責任,這些車企和相關企業可通過專門的責任保險轉移風險。
保險業積極應對智能化風險
記者:智能化應用的深入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新的風險。對保險行業而言,智能化帶來哪些挑戰?
王和:保險業作為社會風險管理的專門部門,應當高度關注這一變化,更好地發揮作用,一方面是要為智能化可能帶來的新風險提供新保障,助力社會的智能化發展;另一方面應通過專業的風險管理技術和能力,及早和及時地發現、干預風險,降低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過去的保險更多局限于事后補償,未來的保險應更主動參與社會風險管理,通過事前風險預防、事中風險控制,有效降低社會風險的總暴露,實現風險減量管理。
比如,智能網聯汽車上的自動駕駛系統,保險公司在承保之前,可通過專業化手段評估系統是否可靠,也可以通過對保險事故的原因分析,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發揮保險社會化和專業化的監督,特別是事前監督的作用,達到有效減少風險的社會效果。
保險作為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是通過經濟杠桿強化風險管理、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近年來,保險業在社會管理、醫療保障、環境治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在我國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尤其是隨著簡政放權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各級政府應當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保險機制,發揮保險輔助政府進行社會風險管理的功能,強化市場機制,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的效率。
保險業要進一步強化社會風險專業化治理組織的定位,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放大行業格局,充分利用科技賦能,通過管理風險,服務社會和客戶,同時,不能將保險簡單市場化,要重視保險的社會性和公共性特征,更好地發揮保險的社會風險治理功能,讓保險全力服務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保險業的重新定義和定位。
關鍵詞: 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