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丹納赫、美敦力、阿斯利康等跨國藥企紛紛發布“本土化”策略,進一步增強其在中國的生產、研發力量。外資藥企表示,看好中國醫藥市場巨大發展空間。隨著供應鏈能力提升,未來對中國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將加快。
(資料圖片)
外資藥企加碼中國
進博會期間,跨國藥企丹納赫發布了“創升中國”戰略多項本土成果。“創升中國”是丹納赫集團2022年初啟動的本土化戰略。目前,丹納赫在中國擁有14家本土制造基地,近20支研發團隊。
據悉,丹納赫旗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已將多條產品線轉移到中國蘇州,實現本土生產。丹納赫集團旗下思拓凡也宣布將增資6000萬元升級中國科創中心,助力中國生物制藥行業發展,增資后的思拓凡中國科創中心總投入近1億元人民幣。
美敦力副總裁兼中國骨科與神外業務集團總經理于婧在進博會期間對記者表示,今年7月份,美敦力升級了常州生產基地,并制定了長達10年的投資計劃,未來這一生產基地將被打造成為智能制造中心、卓越研發中心、創新孵化中心、客戶創新體驗中心。目前美敦力在中國擁有一個研發中心、兩個創新中心和三大生產基地。
多家外資藥企均在進博會上宣布加碼中國,擴建生產基地,增強研發能力。如首次參加進博會的企業優時比表示,過去幾年中,優時比在中國完成了創新產品線的轉型和建設,期待借助進博會的契機,持續推進開放式創新。阿斯利康宣布向泰州全球供應基地增資1.8億元,未來產線產品將供應中國及海外市場;阿斯利康還將在無錫全球供應基地投資1億元,用于引進新產線,加速推動創新藥的本地化生產供應。
與本土創新力量合作成為跨國藥企共同選擇
為何紛紛加碼中國?記者采訪發現,滿足中國市場“定制化”需求,提高對中國市場的響應速度,與本土創新企業深入合作已成為不少跨國藥企的共同選擇。
于婧表示,加碼中國首先是因為看好中國“大市場”。“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以及居民對醫療的關注度提升,中國醫療市場前景廣闊。同時,復雜環境下,企業愈加關注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為了保證對中國市場的供應,我們將生產和研發力量更多布局到中國。”
丹納赫全球副總裁、中國區集團總裁彭陽則表示,“本土化”是為了給中國市場提供更好的定制化服務。“中國病種有其獨特性,我們認為有必要為中國市場打造專屬解決方案,以更適應中國醫生和病人的習慣。將生產和研發更多放在中國,意味著我們能夠更迅速地對客戶需求做出反應。”
出于服務中國市場定制化需求的考量,于婧介紹,美敦力將一款脊柱外科手術機器人的產線部分轉移至中國。這款機器人是美敦力的明星產品之一,可通過人工智能制定可預見性的術前規劃,以及亞毫米級的機械臂執行精準定位。“這臺設備的設計依托于美國的臨床環境。但中國患者的身形、手術術式與國外均有不同。我們希望拓寬機器人的適用范圍,讓這項產品更滿足中國患者的需要。同時,中國更大的患者樣本量,以及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領先技術,將不斷優化這款手術機器人的性能。”
促使外資藥企加碼中國的另一大緣由,是中國不斷涌現出的本土創新力量。
進博會期間,羅氏中國加速器11家中國成員企業首次集體亮相,研究方向覆蓋多種新生物學機制、多種藥物形式,以及人工智能、功能蛋白質組學、真實世界數據等基于大數據和算法的創新。目前,現有成員企業已與羅氏中國創新中心達成8項早期研發合作,共同探索新的科學方向和技術平臺。
“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初創企業帶著他們的研發成果走向世界,與大型跨國藥企達成了研發的授權轉讓許可協議,或一起合作進行早期研發。對于羅氏來講,外部創新可以補充我們內部的研發產線,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內部研發經驗分享給外部的早期初創企業,讓他們走得更順一些。”羅氏中國加速器負責人唐秋嵩表示。
丹納赫、美敦力也表示,將在中國設立孵化器。“中國的醫藥創新力量已經不容小覷。”彭陽稱:“促使丹納赫發布‘創升中國’戰略加碼中國的原因,除了要更貼近中國市場與客戶,便是要與中國本土創新力量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