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作為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氫燃料電池汽車在政策和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下,正駛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蛋糕”有多大? 行業“風口”之下,還有哪些瓶頸問題亟需解決?記者就此采訪了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勇。
“雙輪”驅動下,氫燃料電池汽車駛入“快車道”
(資料圖片)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市場產銷量逐年遞增,今年1月到8月,我國燃料電池汽車銷售2000輛,增長1.6倍。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凱”)總經理劉勇說,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綠色環保等特點,對于能源結構轉型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雙碳”目標的統籌推進,氫能這一綠色新能源得到國家重視和政策的大力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前景廣闊。
就在不久前,國家能源局發布《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完善氫能技術標準,進一步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標準化。
“氫能技術標準是保障氫能產業安全健康發展的根基。標準體系的建立讓產業發展有章可循,有利于從源頭規范行業發展。”在劉勇看來,科技進步和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成為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催化劑”。
“我國制氫工業基礎較為雄厚,制氫能力處于世界前列,隨著技術的進步,產業鏈供應鏈逐步完善。同時,我國商用車、乘用車市場巨大,為氫燃料汽車市場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能。”劉勇說,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2025年、2035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將分別達到10萬輛、100萬輛,這意味著未來三四年氫燃料汽車市場規模有望實現超過10倍的增長。
面對行業“風口”,安凱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布局燃料電池汽車新賽道。
目前,安凱已經研發出8.5米到12米多款燃料電池城市客車并小批量投放市場,其中2020年8月份在安徽省六安市推廣的10.5米燃料電池客車,單車最高行駛里程至今已突破15萬公里。
劉勇透露,下一步,安凱將繼續深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開發滿足全生命周期使用的超長壽命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及公路客車,積極開展市場化應用推廣。
推動產業健康成長亟需鍛長補短
劉勇表示,要推動氫燃料電池產業健康成長,還須鍛長補短,解決成本過高、核心零部件及關鍵材料對外依賴度較強、加氫站基礎設施薄弱三大“瓶頸”問題。
燃料電池汽車成本過高,無疑是制約燃料電池汽車駛入市場化階段的重要因素。目前,成本“瓶頸”主要體現在整車購置和使用環節兩方面。
劉勇說,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冗長復雜,無論是上游制氫,還是加氫站等下游產業,當前都正處于“爬坡”階段。加氫站不能與傳統加油站共享設施,需要重新選址重建,一座加氫站建設成本需要上千萬元,成本是傳統加油站的三倍。
劉勇還表示,雖然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在整車水平、系統水平上和國外差距不大,不過越靠底層的關鍵材料越薄弱。燃料電池的關鍵材料包括催化劑、質子交換膜以及碳紙等材料大部分依賴進口;在催化劑領域,國內消耗量是國外的3倍到5倍,催化劑主要來自國外企業,國內僅有幾家企業可小批量生產。同時,燃料電池關鍵組件制備工藝急需提升,膜電極、雙極板、氫循環泵等部件和國外產品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
此外,加氫站的規模化發展是燃料電池汽車快速發展的前提之一。目前我國已建成250座加氫站,相較于遍布全國各地的加油站和充電樁,加氫站基礎設施較為薄弱。
避免盲目“跟風”,加快協同發展
氫能產業“風口”吸引各方資本紛紛搶灘布局。
近三年來,我國氫燃料電池產業鏈逐漸成熟,相關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在燃料電池系統、電堆環節,相關企業已經實現產品批量供應。同時,隨著膜電極的國產化推進,除質子交換膜、碳紙等環節外,燃料電池產業鏈已基本實現國產化。
“氫能企業數量從2016年的幾十家快速膨脹到目前的7000多家。但其中既有堅定的產業從業者,也不乏盲目跟風的炒作者。不少企業緊盯補貼政策,想著靠補貼發展壯大,或者只為了補貼。”劉勇說,爭取補貼不是壞事,但想著靠補貼支撐一個企業成長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也無法支撐氫能產業的發展壯大。
劉勇說,氫能產業目前仍處在發展初期,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推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至關重要。他建議加快推動氫能標準化工作,修訂可再生能源制氫、高壓儲氫容器檢測、液氫儲運裝備、加氫站關鍵裝備等技術標準。在氫能應用場景方面,完善各領域交通、工程機械、船舶、電站等多領域的法規標準建設。
關鍵詞: 氫燃料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