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雙碳”目標指引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正在加速駛入“快車道”。三季度,上市銀行交出怎么的綠色金融成績單,這之中哪些銀行表現最亮眼?要實現綠色金融業務快速發展,中小銀行還要補足哪些“短板”?
近日,央行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末綠色貸款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我國綠色貸款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數據顯示,我國綠色貸款余額20.9萬億元,同比增長41.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30.7個百分點。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6.4%。
近期,多家上市銀行也公布了三季度貸款數據。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第三季度綠色貸款增幅亮眼。
國有大行綠色貸款增幅均在25%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有19家A股銀行披露的三季報或者歷史公告中涉及9月末綠色貸款情況。從綠色貸款余額來看,六大行合計余額占據半壁江山,綠色貸款增幅均在25%以上。
其中中國銀行增幅最為明顯,達到36%;工商銀行綠色貸款較年初增長約9500億元,增幅為34.0%;建設銀行綠色貸款近2.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300億元,增幅為32%;交通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超6000億元,較上年末增幅超25%;郵政儲蓄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為4657.7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5.11%。
在資金投向方面,工商銀行公告顯示,在服務制造業和綠色發展方面,該行優化以新制造、新服務、新基礎及高技術客群為重點的公司信貸布局。交通銀行重點支持了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清潔能源設施建設運營、能源系統高效運行等領域。
我國綠色貸款增長趨勢未來是否會繼續保持?對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預計我國綠色貸款增速會維持在較高的水平,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會高于平均貸款增速。當然,隨著基數增大,增速會逐漸放緩。曾剛認為,增長趨勢與整體經濟的綠色發展低碳轉型高度相關。自提出“雙碳”目標提出以來,綠色產業在經濟體中所占的比重上升,與之相對應的貸款需求在整個銀行的貸款需求的結構中自然也會隨之上升。高碳行業轉型過程中
違約風險較大
整體來看,國有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表現亮眼。
中國銀行業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專家工作組國際觀察員杜紅霞分析認為,國有大行在綠色貸款上存在三方面的比較優勢:第一是國有大行對宏觀政策的高效傳導機制,使其能夠充分發揮投融資總量、結構、節奏和定價管理功能;第二是國有大行在綠色金融方面的戰略升級和業務創新。當前綠色金融已成為國有大行的重點發展領域,將綠色金融發展要求融入發展戰略等各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綠色金融發展體系和產品布局,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有效發揮了引領者和主力軍的作用;第三是國有銀行自身的能力優勢和專業優勢。例如碳減排工具支持的三大領域,包括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大部分都是大型項目,對于技術有一定的風控要求,且大型項目對于貸款和風控都需要一定的經驗 ,國有大銀行在技術上會有一定的優勢,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還在學習和逐漸進入中。
“發展綠色金融,意味著銀行要將有限的信貸資源從傳統產業中轉移至具有明顯環境效益的生態農林業、節能環保業、污染防治業等綠色產業,并對‘兩高一剩’產業進行嚴格限入。在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能力和綠色資產增量替代不足的情況下,這不僅會導致企業運營困難,更會進而引發存量貸款的違約風險暴露,進而影響銀行經營業績。”杜紅霞稱。
“與綠色貸款相比,轉型金融領域仍面臨著較大的資金缺口。我們需要制定轉型金融相關的政策以及準入條件,以確保整個傳統高能耗行業低碳轉型的順利開展,在保證產能和實體經濟增長的同時把碳排放降低,因此,轉型金融是下一步廣義綠色金融發展的重點。”曾剛表示。中小銀行綠色金融風控體系
有待完善
與國有大行不同,僅有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公布綠色貸款情況。總體來看,披露數據的19家上市銀行中17家9月末綠色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超過20%,占比近9成。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中部分銀行增速尤為快。上海銀行、江陰銀行增幅均超過100%,平安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滬農商行等增速均超過50%。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雙碳”目標以及綠色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上升,可以預計未來綠色貸款可能仍會保持一種上漲趨勢。相較于國有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把控,中小銀行的業務模式與地方經濟發展模式關系密切,對地方產業結構又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存在著人員技術不足以及盈利能力的挑戰。
對此,中小銀行自身需要進一步發展綠色貸款業務能力。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邱亦霖認為,中小銀行通常面臨綠色信貸專業人員、技術儲備不足的問題。綠色信貸涉及綠色識別、定義、認證等多個環節,與傳統信貸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對銀行員工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于中小銀行綠色貸款未來的發展方向,杜紅霞建議,對資產規模小、風險抵補能力弱、金融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中小銀行而言,找到適合自身穩健發展的道路尤為重要。圍繞國家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中小銀行應搶抓政策機遇,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圍繞地方經濟結構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做文章,創新各類金融服務產品,大力支持地方綠色產業發展,進而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李德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