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全能源近日公布的今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收246.77億元,同比增長197.15%;凈利潤150.85億元,同比增長237.23%。
不過,二級市場并沒有對此表現出多少熱情,在財報發布當日,大全能源股價收跌2.27%,此前的10月12日盤中再次創出歷史新低。
(相關資料圖)
新華財經調查發現,大全能源靚麗財報背后是存貨周轉速度的大幅下降,從去年同期的8.19次下降到今年三季度的4.76次,降幅超過40%。
東亞前海證券電新首席分析師段小虎表示,2022年硅料供需處于緊平衡狀態,硅料供需的趨緩以及價格的降溫有望在2023年硅料新增產能的集中釋放后出現。
業績增速逐季放緩
在產銷量方面,2022年1-9月大全能源完成多晶硅產量10.01萬噸,實現銷量10.95萬噸。三季度因受部分產線停產檢修影響,實現產量3.34萬噸,較二季度略有下降,銷量同樣受到影響而小幅下降。其中,三季度生產硅料的單晶比例達99%以上,9月單晶比例達到99.9%,創歷史新高。
從盈利能力來看,大全能源今年前三季度多晶硅生產的單位成本從每公斤75.21元下降至48.07元,與此相對應,其今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同比持續提升,毛利率從去年底的60.32%升至今年三季度末的80.88%,凈利率同期從49.48%提升至66.69%。
對此,大全能源表示,公司三期B階段項目在年初投產,產能釋放帶來規模效益。加上工業硅粉價格下降,公司的單位成本持續顯著下降。三季度硅粉價格的下降,部分抵消了停產檢修對單位成本的負面影響,因此單位成本較上季度仍有小幅下降。同時,大全能源三季度多晶硅庫存水平正常仍處于低位,四季度將繼續完成例行年度檢修,預計四季度產量3.0-3.2萬噸,全年實現產量13.0-13.2萬噸。基于全球光伏行業持續發展和平價上網時代的到來,公司對未來光伏產品及硅料價格的走勢保持樂觀。
不過,從單季度財務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大全能源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389.28%、188.08%、119.81%,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640.85%、230.19%、140.45%,均有收窄跡象,其中這兩項指標的環比增速下降幅度更大。
同時,三季報顯示,大全能源存貨周轉率從去年同期的8.19次大幅下降到4.76次,而通威股份存貨周轉率由去年同期的8.97次降至8.05次,協鑫科技今年中報披露的存貨周轉率為7.78次。
事實上,硅料市場近年來的持續火爆,已經吸引了眾多老玩家的擴產和新玩家的加入。通威股份、協鑫科技、新特能源、東方希望、亞洲硅業、大全能源等至少12家硅料生產企業先后宣布擴產計劃,上機數控、TCL科技、青海麗豪、天合光能等至少11家企業宣布硅料投資計劃,新華財經不完全統計,到2024年底,中國多晶硅產能或將達到450多萬噸,其中絕大部分新增產能都集中在中國。
或許是上述原因導致的預期偏差,大全能源靚麗財報公布后并未提振其二級市場股價。該公司股價年內高點出現在7月份的77.19元,此后一路下跌,并在10月12日創下46.73元的歷史新低。
新華財經就三季報反映出來的營收、凈利潤增速收窄等問題聯系大全能源,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硅料價格或迎回調
生意社數據顯示,本次多晶硅價格集中上漲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出現持續至今,今年以來光伏級多晶硅市場持續火爆,1-9月價格更是月度九連漲,價格也從24萬元/噸左右漲至30.5萬元/噸。截至10月31日,國內太陽能級多晶硅致密料價格穩定在30.5萬元/噸。
從需求端來看,硅料行業企業頻頻簽訂大額長單,硅料景氣周期或將持續。僅今年10月份,大全能源就接連發布3條關于硅料長單采購的公告。公告顯示大全能源將向3家企業供應約63.35萬噸多晶硅料,實際采購價格采取月度或者周度議價方式,合同金額按照時價約2000億元。其中,10月26日公告的大全能源與TCL中環的長單采購量及金額均為業內史上最高。
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國內硅料上市公司至少有23筆執行中的重大采購長單合同,部分硅料龍頭企業2023年的產能也幾乎被全額鎖定。
“近兩年來硅料價格從23萬上漲至30萬左右,主要是下游發展速度太快,供應偏緊的原因,另外硅料行業本身具備技術門檻高、重資產等特點,對安全性、單位耗能等方面也有較高要求,這些都導致了硅料供應始終偏緊,價格持續走高。”隆眾資訊光伏行業分析師方文正向新華財經表示。
東亞前海證券的研報也顯示,硅料較主產業鏈其他環節技術、資金壁壘更高,產能剛性且擴產周期更長,疊加下游各環節產能大幅高于硅料產能,因此在某些階段可能出現硅料階段性供給緊缺。2022年9月國內硅料產量約為7.65萬噸,其中新產能增量釋放貢獻較多,但截至2022年10月硅料環節供需仍偏緊,短期內仍有動力支撐硅料價格維持高位。
長時間維度來看,光伏裝機需求高增長確定性也較強。根據CPIA預測,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將達到270-330GW。從全球裝機量分布來看,去中心化趨勢較為明顯,已逐漸由歐洲主導演變成中國、巴西、印度、美國等市場共同崛起的局面,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由2010年的0.61GW提升至2021年的54.88GW,2021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占比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約41.32%,是全球光伏裝機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不過,光伏產業的高增長并非意味著硅料價格會長期堅挺,硅料價格的持續高企已經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國家多項政策相繼出臺,硅料價格再向上難度增大。今年8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根據產業鏈各環節發展特點合理引導上下游建設擴張節奏,避免產業趨同、惡性競爭和市場壟斷。隨后,工信部集體約談了部分多晶硅骨干企業及行業機構,引導相關單位加強自律自查和規范管理。在10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又發布《促進光伏產業鏈健康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目的是為了紓解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產能、價格堵點,提升光伏發電產業鏈供應鏈配套供應保障能力。
“目前硅料產量對光伏組件來說是足夠的,但對于目前硅片的規劃產能來看還是緊缺的,受益于國家對分布式光伏產業、終端平價上網等政策的推動,中長期來看硅料價格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調,但幅度不會太大,未來每噸28萬元左右的價格,會出現強力支撐。”方文正表示。
關鍵詞: 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