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的打造和建設,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如何聯動更廣泛的主體、有秩序地去打造更具生命力的中國文化符號,成為全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11月2日,由中國經濟信息社編制的新華·文化產業IP指數報告(2022)(簡稱“《指數報告》”)在京發布。《指數報告》認為,IP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打造中國文化符號的有效路徑。目前,頭部IP的價值效應依舊顯著,文學和動漫IP作為改編源頭地位穩固,頭部IP改編成功率更高。
(資料圖片)
“從今年指數結果來看,當下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革新正在步履鏗鏘地前行,IP的發展為文化產業注入了信心與動力。”中國經濟信息社副總裁楊苜表示,IP的主流時代已經來臨,新時代的優質IP以傳統文化助力文化傳承,以現實題材傳遞核心價值觀,文化IP正逐步融入時代語境。
“從文化金融角度上,IP語境下的文化消費新市場更容易吸引資本的熱情。圍繞IP的投融資市場更加注重價值成長,是文化產業投融資市場最具活力的部分,也是版權金融發展的一種突破。”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認為,報告反映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與版權、內容、文化消費市場相連接的特定文化發展現象,有利于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消費,有利于我國文化傳播和文化軟實力提升。
據了解,中國經濟信息社于2019年啟動了“新華·文化產業IP指數”項目研究。今年,項目組對IP價值總榜單評價體系進行優化升級。從文化產業IP綜合表現曲線看,頭部效應優勢越明顯,IP價值越集中。以本次榜單排名第一的《斗羅大陸》為例,根據起點中文網數據,截至2022年6月,相關作品總推薦數最高已達到1355.04萬。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認為,要站在新格局、新理念的角度進一步理解和重視IP。IP是鏈接內容創作與消費兩端的關鍵節點,是破解文化“資源詛咒”、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作品、文化產品、文化品牌、文化場景活化的“轉化器”;是實現內容價值增益、加速跨鏈協作的“放大器”;也是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參與度最直接體現的載體。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賈旭東認為,以文學、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產品和以真實事件改編的原生IP是?化產業IP的主要來源。國產內容IP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事實上,近年來IP價值的不斷被驗證,成為內容產業的信?體現和風向標,因此要不斷提?中國原創IP的競爭?。
《指數報告》顯示,近六成IP彰顯主流認可度,“現實題材”傳遞核心價值觀。如長篇小說《人世間》于2022年被改編成電視劇,全網播放量超40億,用戶參與度指數較高,成為本次文化產業IP榜單的第二名。
中國電影家協會編劇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孟中認為,在今天的影視產業鏈條中,一直在提倡孵化、扶持內容IP,強化IP是影視產業的源頭和輕資產,相對于大資金、電影重工業而言,內容為王是IP的核心。
“中國網絡文學及其改編的影視劇、游戲、動漫作品,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廣泛歡迎,擴展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魯迅文學院研究員王祥說。
《指數報告》還提出,未來我國文化IP建設的核心將更加注重其內容品質,回歸文化作品創造的基礎邏輯,塑造經典人物、經典IP、經典故事、經典形象以充實用戶的精神與情懷體驗,回應用戶與行業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