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0月11日晚間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8.08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其中,9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2.47萬億元,同比多增8108億元。
數據一經公布,市場人士紛紛直呼“超預期”。而在此之前,各路市場分析人士雖然已對銀行信貸增長保持樂觀的看法,但央行數據依舊超出了此前市場預計的2.1萬億元。
多家銀行獲“聰明錢”加持
9月金融數據的超預期表現提振市場情緒,也讓機構對持續低迷的銀行股松了一口氣。
今年以來,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反復、樓市繼續調整,加上地緣政治沖突不斷,企業和居民的信貸需求陷入低迷,銀行基本面和股價雙雙承壓。不過央行10月11日晚間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9月整體信貸數據表現大幅好于市場預期,券商紛紛喊出利好銀行。
受此影響,銀行板塊迎來一波小行情。截至10月12日收盤,A股41家上市銀行中,有37家銀行收漲,3只橫盤,3只小幅收跌。同時,被譽為“聰明錢”的北向資金,近期亦在悄然流入部分銀行股。
根據wind數據顯示,多家銀行已連續多日獲得北向資金的連續金融。截至10月11日止,北向資金已連續13日凈買入成都銀行,連續6日凈買入光大銀行、江蘇銀行,連續3日凈買入華夏銀行、浦發銀行、張家港行、上海銀行、齊魯銀行等多家銀行。此外,中信銀行亦已被北向資金連續2日凈買入。
業內人士認為,展望四季度,“基建+地產”共振將成為銀行信用擴張以及市場行情的催化劑。銀行業將通過精準直達的信貸投放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推動資產規模增長仍將繼續,凈利潤亦將保持穩健增長勢頭。
風險管理仍是關鍵
盡管市場對銀行業未來一段時間信貸增長保持相對樂觀的態度,但在銀行息差收窄的狀況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是否可以仍然保持平穩走勢?
中銀研究認為,凈息差水平為1.94%,處于歷史低點,銀行業通過“以量補價”實現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提高信貸規模的同時實質性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切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水平。
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預計,受益于負債成本管控,四季度各家銀行的息差呈現走平。王一峰認為,在多重約束下,四季度政策利率大概率將維持不變。上市銀行雖然仍有凈息差持續收窄的壓力,但9月中旬以來的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將有效改善核心負債成本,國有大行及招行負債成本改善最明顯。同時,資產負債重定價周期錯配、地產基建信用擴張共振有望驅動凈息差階段性走平。
實際上,今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曾多次引導銀行存款利率下行。9月份,國有銀行以及多家股份制銀行均下調了掛牌存款利率,同時同步降低了大額存單等相關存款利率,這意味著銀行的負債端成本進一步下調。
此外,在息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非息收入已經成為銀行業盈利的重要支撐。中銀研究的分析指出,銀行業依托自身優勢,發展包括投行、理財、托管等在內的諸多中間業務 來保證營收的可持續性。截至2022年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8%,有力支持了銀行業非息收入占比的提高。
中銀研究預計,2022年全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將進一步回歸常態化,或將維持在5%左右。
對于銀行業資產質量情況,業內分析人士普遍預計,信用擴張推動風險緩釋,資產質量壓力或觸底企穩。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以來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仍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運行。截至8月末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較二季度末提升3BP,同比下降10BP。
“總體看來,穩定經濟大盤對于防范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至關重要,階段性信用擴張有望推動風險逐漸緩釋。”王一峰表示,現階段“保交樓”資金缺口仍大,但增量流動性或持續注入,房地產政策持續轉暖,有助于緩解涉房類融資資產質量壓力。同時,經濟回暖有助于修復微觀主體受損的資產負債表,從而幫助控制銀行體系資產質量風險。 (姜樊)
關鍵詞: 多家銀行獲聰明錢加持 銀行板塊迎來小行情 北向資金 光大證券金融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