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期,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銀行(瑞信銀行)連續遭受投資虧損等負面消息打擊,股價持續下跌。分析人士認為,該行正深陷危機中,亟需通過深度改革和重組走出困境。
瑞信銀行成立于1856年,在全球資本市場具有重要影響力。2021年,瑞信銀行兩次重大投資失敗,累計損失達數十億美元,引發外界對于該行風險管理機制的質疑。今年以來,瑞信銀行股價快速下跌,市值大幅蒸發,外界一度猜測該行有可能破產,并引發歐洲的“雷曼時刻”。
美國晨星公司股票分析師約翰·朔爾茨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宏觀經濟充滿挑戰的背景下,瑞信銀行多次風險管理失敗,需要通過出售資產、籌集資金走出危機。
但朔爾茨不認為歐洲的“雷曼時刻”可能即將到來,并強調瑞信銀行是一家“資本充足的銀行”。他說:“瑞信銀行償付能力沒有問題,其資本充足率與其他銀行一致。但該銀行仍需籌集資金,且這一可能性和需求越來越大。”
瑞士馮托貝爾銀行資深分析師安德烈亞斯·文迪蒂認為,出售資產可能是瑞信銀行管理層的首選。“瑞信銀行管理層將盡可能避免增資稀釋股權,因此更傾向于出售資產”。
他表示,如果瑞信銀行無法以合理價格出售資產,則可能仍需籌措資金,“籌資并不意味著瑞信銀行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而是為該行深度重組付出的高昂代價”。
今年7月,瑞信銀行進行了重大管理層改組,任命烏爾里希·克爾納為首席執行官。9月30日,克爾納發布備忘錄,表示瑞信銀行的資本和流動性很充足,但他承認該銀行正處于“關鍵時刻”。
瑞信銀行表示,正考慮采取多種措施加強該行財富管理業務,將投資銀行轉變為以咨詢業務為主導的輕資本銀行。該行將于10月27日宣布新的戰略計劃。
朔爾茨表示,瑞信銀行需要讓市場清楚地了解其未來核心業務重心,并回應市場對其虧損和人才、客戶流失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