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互聯網財險市場調整仍在持續。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 (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 最新統計數據,2022年上半年,互聯網財產保險累計保費收入 530.4 億元,同比負增長1.4%。其中,受意健險業務大幅調整影響,互聯網非車險出現十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互聯網車險則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增速進一步提升。
頭部公司“領跑” 互聯網車險保費同比增長16.6%
保險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共計73家財產保險公司開展互聯網業務,經營主體數量基本保持穩定。互聯網財產保險累計保費收入530.4億元,同比負增長1.4%。
從險種結構來看,意健險、退貨運費險和車險業務量同比變化明顯。退貨運費險和車險分別帶來28.0億元和12.7億元的增量,意健險同比減少49.2億元,其他險類變化不大,“兩增一減”相互抵消之后,上半年互聯網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同比減少7.3億元。
同時,市場集中度略有提升。上半年保費收入前十的公司市場份額合計86.4%,同比提升3.2個百分點。同比業務增量最高的三家公司分別為平安產險(22.2億元)、國壽財險(10.2億元)和眾安保險(6.8億元)。
分業務來看,上半年,互聯網車險保費 89.3 億元,同比增長16.6%,延續去年恢復性增長態勢,增速進一步提升,高于行業整體車險10.4個百分點。
“互聯網車險的快速增長得益于監管政策、保險公司戰略傾斜、客戶投保偏好等多重因素。”保險業協會認為,一方面,近年來在銀保監會大力推動車險市場及互聯網保險規范發展、引導行業加速線上化轉型的大背景下,互聯網車險在運營效率、客戶體驗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保險公司對互聯網車險業務的投入逐步加大。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影響以及客戶群體代際更迭所帶來的線上自主投保偏好正逐步顯現。
隨著車險綜改推進和市場化競爭加劇,行業頭部公司依托其客戶、品牌和服務等方面多年的積淀,在車險線上化經營方面形成相對優勢。上半年,96.8%的互聯網車險業務集中在排名前十的公司,且業務增量主要來自頭部公司。
意健險業務收縮 互聯網非車險首次負增長
另一方面,受意健險業務大幅調整影響,互聯網非車險出現十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保險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互聯網非車險保費收入441.1億元,同比負增長4.3%。其中,意健險保費收入151.7億元,同比負增長24.5%,較去年同期減少49.2億元;非車財產保險(不含意健險)增速較高,保費收入289.4億元,同比增長11.2%。
總體來看,互聯網非車險主銷產品比較集中。保證保險、退貨運費險和健康險三個險類保費占比合計81%,其中保證保險保費收入151.5億元(34.4%)、退貨運費險82.7億元(18.7%)、健康險124.1億元(28.1%)。
其中,上半年互聯網健康險保費收入124.2億元,較2021年四季度有所恢復,但同比負增長達23.2%。
2021年8月,銀保監會下發《關于開展互聯網保險亂象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全面規范互聯網健康險業務。“在政策引導下,互聯網健康險快速整改,雖然短期內業務規模有所下降,但業務銷售中非理性因素導致的風險得以釋放,為今后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保險業協會認為。
互聯網健康險以醫療保險為主,通過互聯網銷售的惠民保類業務嶄露頭角。2022年上半年,互聯網健康險中醫療險的保費收入 109.6 億元,占比 88.2%。其中,百萬醫療占據半壁江山,保費收入57.5億元,占比46.3%;重疾險11億元,占比8.9%;通過互聯網銷售的區域定制型商業醫療險(惠民保)保費收入7.5億元,占比6%。
值得留意的是,以百萬醫療產品為代表的互聯網健康險,近年來在服務端延伸布局上有了一定的探索,與線上問診、送藥、健康管理等數字化健康醫療體系不斷打通,初步具備了提供一站式健康風險解決方案的能力,但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隨著健康醫療產業加速數字化,互聯網健康險與健康醫療產業的融合深度將持續推進,從而加速行業產品、服務等供給側改革進程。”保險業協會指出。
保險業協會認為,保險機構要在產品和服務供給、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信息安全和線上風控能力等方面持續提升。面向未來,隨著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互聯網財產保險發展空間巨大,在合規經營的前提下,圍繞客戶真實需求,必將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探索形成創新發展模式。(本報記者 吉雪嬌 實習生 韓舒曼)
關鍵詞: 上半年互聯網車險保費同比增長 頭部公司領跑 保險業協會 退貨運費險 非車財產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