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近年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制造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實力進一步提高。《跨國公司在中國:全球供應鏈重塑中的再選擇》報告指出,全球制造業經過多次轉移,目前已形成了以中、美、德為核心的三大制造業中心和供應鏈高度依賴的“四大梯隊”分工格局。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表示,中國自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以來,城鎮化和工業化加上中國的人口紅利加速了中國制造業全球競爭力的形成,并推動了全球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的調整,推動了世界消費市場對中國制造業的深度依賴。
制造業出口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吸引外資的主力軍。當前,隨著外部不確定性不穩定因素增多,對外經貿合作的摩擦壓力進一步加大,但中國仍然是外商投資的沃土,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引資持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呈現喜人局面。
制造業磁吸力持續增強
霍尼韋爾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也是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見證者。據了解,2003年,霍尼韋爾將亞太總部遷至上海,隨后又設立了公司在亞洲最大的研發中心。2016年,公司增資1億美元擴展其位于上海浦東的亞太區總部和中國研發中心,以支持公司中國業務的持續增長。目前,霍尼韋爾所有業務集團均已落戶中國。
在制造業投資方面,霍尼韋爾也在積極布局。霍尼韋爾安全與生產力解決方案集團中國總裁柴小舟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霍尼韋爾的業務方向契合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且承諾所有業務運營和設施都要在2035年前實現碳中和。
其中,作為該公司在中國可持續實踐的典型案例,霍尼韋爾安全和生產力解決方案集團蘇州工廠通過先進的工藝、完善的設備、穩定的質量體系、精益的生產模式和強烈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努力實現企業、社會、環境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據了解,該工廠已成功入選中國工信部公布的綠色制造示范名單,同時該公司目前也在積極推進其他多座工廠的“綠色工廠”評定工作。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國家在制造業引資方面的利好消息不斷釋放。根據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在汽車制造領域,取消了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在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領域,取消了外商投資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及關鍵件生產的限制;對高技術企業的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給予了15%的所得稅優惠政策。
目前,在制造業眾多領域中,高技術制造業引資帶動作用尤為明顯。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3.6%,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43.1%。
“世界主要國家的競爭,本質是科技創新的競爭。高新技術制造產業是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中國正在著力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制造產業。同時,中國高新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展,也為國外投資者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稱。
據了解,在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吸引外資的結構中,生物和新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對跨國企業投資的吸引力較強。
多點著力加大引資力度
“加大制造業引資力度,是秉承開放發展理念、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的必然要求。”吳琦對記者說,從國家層面來說,有利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提高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從社會層面來說,有利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從企業層面來說,有利于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同時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未來,制造業引資有望迎來更多利好。8月30日,商務部部長助理郭婷婷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商務部將抓緊推出促進制造業引資、設立外資研發中心等新一批穩外資政策;加緊推出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進一步擴大先進制造、科技創新、現代服務等領域鼓勵外商投資的范圍。
就進一步拓展制造業引資規模,柏文喜認為,需在行業開放的廣度、合作的深度,以及結合利用外資來推動國內創新能力的培育和行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方面不斷發力。
吳琦則建議充分釋放外資溢出效應,促進外資利用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融合。“不僅要從減少外資準入限制、制定財稅支持政策、完善國家級開發區綜合投資環境以及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落實政策細則,還要著力提升利用外資質量,更好發揮其在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的作用。此外,還需要切實做好吸引、利用外資過程中的風險防范工作,從法律、貨幣、產業等方面綜合施策,有效應對外資所帶來的法律風險、金融風險,以及對國內產業的擠出效應。”
作為全球領先的數字工業高科技企業,霍尼韋爾正致力于將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深度融合,也將進一步加快在相關領域的投資布局,助力中國制造業發展。“未來,霍尼韋爾將持續以逾百年的管理運營經驗為基石,結合云計算、數據分析、工業物聯網與數字化軟件等領域的先進技術累積,賦能中國制造業的智慧化升級,助力中國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柴小舟說。(本報見習記者邵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