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數字技術融入農業生產、鄉村社會治理等各方面,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內生動力。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理念和作業模式正在改變,數字技術讓中國農業朝著生態化、高效化、智慧化快速發展。
然而,我國數字鄉村化發展仍面臨制度、技術、場景、運維、數據、人才等各方面的挑戰。專家提出,應做好數字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筑牢數字化思維,注重以效益為導向發展數字化,以及加快相關人才隊伍建設等,助力數字鄉村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
“數字+農業”賦能鄉村振興
“5G農機、物聯網、AI等數字技術正成為農村的新家當。”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李道亮說。
“基層社會治理覆蓋農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技術讓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被慢慢打通,讓村民‘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從而提升了中國基層治理效率,激發了農村新活力。”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說。
具體來看,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廣大鄉村對接“云端”。《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顯示,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特別是行政村、脫貧村通寬帶率達100%,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提升到57.6%,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縮小11.9個百分點。
數字鄉村建設創新能力得到持續提升,鄉村產業數字化升級步伐加快。據農業農村部,目前國內有超過60萬臺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配置基于北斗定位的作業監測和智能控制終端。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保有量突破7萬臺, 作業面積近2.2億畝。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原副主任張國表示,目前,種養業生產物聯網深化應用,設施農業智能監控、智慧大棚、智慧果園、智慧畜牧、智能養殖、智能捕撈、無人機植保、無人機監控預警、無人駕駛農機、智能農業機器人、農產品質量監管,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倉儲包裝、營銷服務等。農用無人機超過16萬架。
農業農村大數據逐步應用,農產品電商得以快速發展。據張國介紹,農村電商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消費升級,市民進村游、農民進城游、休閑農業和農產品出村進城等業態蓬勃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園、電商產品生產基地,社區團購、訂單農業、農村直播帶貨等鄉村產業的新業態與新模式如“雨后春筍”快速生長。“同時,電商倒逼鄉村產業發展,電商改變了農民的觀念習慣,電商升級了農村的生產生活。”張國說。
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縣鄉村政務信息服務平臺逐步完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相關業務網站加速建設,村務管理、產業管理、網絡辦事、網絡宣教、網絡服務、網絡監管等推廣應用,如“互聯網+政務”、“互聯網+監管”、“互聯網+黨建”等眾多模式被廣泛應用。一批貼近群眾現實需要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提升了鄉村治理和信息惠民水平,逐步改變了以往農村管理粗放的刻板印象。“此外,還有很多社會機構組織、企業也將互聯網、數字化業務布局到了縣鄉村。”張國說。
鄉村數字化應堅持四點建設思路
今年4月,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了《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工作要點提出今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目標,到2022年底,數字鄉村建設取得新的更大進展。數字技術有力支撐農業基本盤更加穩固,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夯實。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5G網絡實現重點鄉鎮和部分重點行政村覆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60%。鄉村數字經濟加速發展,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農產品電商網絡零售額突破4300億元。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信息惠民服務持續深化,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有效提升,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初見成效。
張國指出,我國在全面推進數字鄉村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體系較為散亂,標準還待統一,措施需更“接地氣”等。
在他看來,我國數字鄉村建設仍然面臨制度、技術、場景、運維、數據、人才等各方面的挑戰。
“推進鄉村數字化,要考慮好四大問題,即數字化思維、智能化改造、協同化發展、安全性控制。”張國提出了四點建設思路。一是數字化是助力鄉村治理、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應堅持需求導向、效益導向推進數字化。二是鄉村數字化建設發展需要不斷創新與完善,筑牢數字化思維,推進四個轉變創新和四個優化完善,四個轉變創新是:理念、機制、技術、服務的創新;四個優化完善是:標準、制度、模式、業務流程的完善。三是數字化在鄉村全面落地要謀而后動、穩步推進,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做好頂層設計和實施方案。鄉村數字化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在協同推進的同時,要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點到面。四是鄉村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刻不容緩。“建設人才隊伍,有五個要點,即觀念要變、政策要改、機制要活、環境要凈、待遇要好。否則很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護人才。”張國說。
數字農產品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關鍵
張國指出,參與推進鄉村數字化建設發展,要有所成就,不僅要有實力、有技術、有情懷,還要有明確的目標、清晰的路徑和有效的措施。并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注重下沉,即“沉”到農戶、“沉”到產業、“沉”到日常。二是注重融合,從黨務管理、村務管理、生產生活等方面融合發展。三是注重服務,體現在資源環境服務,加強合作互助、共建共享。四是注重應用,要用出成效,注重產業支撐。五是注重積累,注重人才積累、業務積累、數據積累。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在總結各省市案例、成效的基礎上,對于鄉村數字化發展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要抓落實。近年來,我國圍繞數字鄉村振興先后出臺了法律、規劃、綱要、要點,要認真落實,使各種探索具有可持續性,避免“花架子”,使現有的模式效果更大。
二是要抓體系建設。“鄉村振興、數字鄉村振興、數字農產品等,不缺資源缺整合,由于“條塊分割”的體制障礙,導致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各種投資、各種建設,因此大量的資源在農村及其縣域,但是當前最為缺乏的是“體系”建設,這也是最大的“短板”。”洪濤說。
三是以數字農產品為核心。當前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牛鼻子”就是農產品及其數字農產品的建設,解決了這個主要矛盾,就解決了數字鄉村振興的關鍵。洪濤對此制作了“數字鄉村建設路徑圖”,并提出了“數字農產品賦能鄉村振興”具體路徑。
圖為數字農產品在數字鄉村建設參考架構(洪濤)
四是加快研制鄉村振興所需要的數字技術及模式。如菜鳥物流采取“簡便極致,貼地疾飛”原則,加快實現“縣級共同配送”——“鄉鎮服務站”——“村級智能倉”的數字化建設,使各種數字技術簡便且接地氣,以時尚引領數字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有拼多多分布式AI、京東的數字農場等,都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數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