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022年9月17日上午,在第14屆中國—東盟金融合作與發展領袖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廣西分局局長陳晉祥發布了《2022年人民幣東盟國家使用報告》。
廣西與東盟陸海相鄰,具有“一灣相挽十一國”的獨特區位優勢。近年來,廣西積極打造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長期在9個邊境省區、12個西部省區排名第一,其中與東盟國家的結算量超60%,始終處于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的第一方陣。在中國人民銀行大力支持下,廣西金融學會于2020年最早推出《人民幣東盟國家使用報告》,這也是全國首個區域性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2022年人民幣東盟國家使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系統展示了人民幣東盟國家使用的最新情況:一是借RCEP經貿合作深化之力,人民幣東盟使用逆勢上揚。2021年中國—東盟跨境人民幣結算量4.8萬億元,同比增長16%,十年來增長近20倍。二是中國—東盟貨幣當局緊密聯系,多元貨幣合作不斷升級。截至2021年末,中國分別與越南、印尼、柬埔寨簽訂了雙邊本幣結算協議;與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金額約8000億元。三是東盟國家金融機構深耕人民幣市場,支付清算網絡不斷健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已有人民幣清算行安排。2021年,新增16家東盟金融機構成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間接參與者,CIPS全年處理中國—東盟跨境人民幣業務3.3萬億元,同比超50%。四是業務模式不斷創新,市場主體需求得到有效滿足。人民幣對東盟國家貨幣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積極拓展,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豐富升級,多項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成功落地。廣西、云南、重慶等因地制宜,與東盟加強金融交流合作,提升市場主體使用人民幣的便利度,優化邊民互市跨境結算服務。
陳晉祥表示,展望未來,地緣沖突、全球通脹增加了經濟金融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對構建更加多元、公平、互惠的國際貨幣體系提出了需求。廣西金融學會將持續打造人民幣國際化研究高地,助力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建設,為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貢獻金融力量。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田利輝教授,廣西大學副校長、中國—東盟信息港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范祚軍教授,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擎教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婧教授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對《報告》進行了點評,并就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東盟國家使用、深化中國與東盟金融合作給出了針對性建議。
田利輝教授認為《報告》相對全面介紹人民幣在周邊國家使用情況,涵蓋了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各個方面,反映了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最新實踐成果,數據詳實,分析到位。中國和東盟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和投資不斷融合,中國逐步與東盟建立起多層次、寬領域的金融合作框架。RCEP協定在2022年生效,中國與東盟的雙向貿易投資會更加密切,中國—東盟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融合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的契機。
范祚軍教授認為《報告》系統闡述人民幣在東盟國家使用情況,是對人民幣區域國際化的全面總結,并基于雙邊和多邊的貿易協定,特別是RCEP框架,創新提出人民幣區域國際化的空間路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未來可積極結合RCEP生效契機,不斷推動與東盟各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務實合作,深化人民幣在東盟國家結算、計價以及儲備等職能,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程度。
王擎教授認為《報告》內容豐富翔實,數據來源權威,是業界、學界系統跟蹤了解人民幣東盟區域使用、貨幣合作、人民幣離岸市場動態和政策效果的重要參考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從《報告》內容看,2022年人民幣東盟跨區域使用繼續呈增長態勢,東盟國家對人民幣的認可度持續提升。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在東盟國家使用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空間。
李婧教授認為《報告》不但詳細具體介紹了人民幣在東盟地區使用的最新情況,東盟各國對人民幣使用的主要政策,而且較為系統地總結了廣西、云南、重慶等省(市、區)推動人民幣東盟國家使用的經驗做法,為各方了解、觀察人民幣在東盟區域化發展情況提供了很好的載體。未來要積極探索在東盟“先行先試”,致力提高人民幣區域循環的承載力,在服務“沿邊”經濟和直接投資、亞洲共同債券市場建設方面取得突破。
該《報告》為中英文雙語版,目前已經由中國金融出版社正式出版,能夠為市場各方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有利于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政策影響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