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從香橙會研究院獲悉,截至8月25日,我國各地方政府發布的涉及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的各類政策文件累計511個,其中國家層面有88個。
據統計,國資委旗下有97家中央企業已開展氫能相關業務,開始布局的央企達43家,大型民營企業的積極性也非常高。
(相關資料圖)
不過,受訪專家指出,制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成本、基礎設施、氫的制儲運加等痛點依然存在,真正的突破預計在2025年以后。
車輛交付提速
近兩個月,福田汽車搭載億華通燃料電池系統的40輛燃料電池重卡、搭載重塑科技燃料電池系統的60量重卡陸續交付,分別為北京建工集團和宜家提供運輸服務。
8月4日,捷氫科技、重塑科技、航天氫等6家企業的100輛燃料電池汽車集體“發車”,這是上海在“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政策帶動下,首批投入示范運營的燃料電池汽車。
8月下旬,200輛搭載著濰柴氫燃料電池的城市公交車、輕卡、重卡牽引車等投入運營。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已建成加氫站超270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7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94輛和1633輛,同比分別增長2.1倍和1.3倍。
“燃料電池汽車的量今年確實上來了。我們預計到2025年,中國市場上的燃料電池汽車將有10萬輛左右。”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促進中心主任張焰峰告訴記者。
去年8月,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示范應用推廣啟動,京津冀、上海、廣東、河北、河南入選。截至上半年末,五大城市群運行燃料電池車輛已超過1萬輛。
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和成本下降是重要支撐。“早些年,燃料電池汽車的關鍵部件、關鍵材料幾乎都是從國外進口,現在,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上80%多甚至100%的零部件可以自產。”張焰峰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近日表示,和2015年相比,今年燃料電池汽車各項指標都有成倍改善,比如壽命,石墨雙極板的電堆壽命從3000小時提高到15000小時。
“過去三四年,燃料電池系統額定功率從30kW發展到目前接近300kW。成本從之前的數萬元/kW降到目前的5000元/kW以下。”風氫揚董事長劉軍瑞說。
資本全鏈加持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王菊此前對記者表示,燃料電池汽車就像十年前的電動汽車,在發展初期階段,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可如今,我國電動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未來燃料電池汽車會如電動車一般涌現一股新勢力。
清科研究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對主業為氫能產業的相關企業投資約為136.61億元,涉及投資事件183起。2017年之后,因政策發力原因,投資速度加快。
近10年來,我國氫能相關企業注冊量不斷增加。新華財經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我國現存氫能相關企業2675家。2021年新增680家,同比增長36.27%。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凌逸群表示,圍繞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中石化采取戰略投資、合資、合作等方式,與國內外企業開展合作。隆基綠能創始人、總經理李振國表示,將于明年建立起大規模電解水制氫設備的裝備能力。
起步較早的企業已陸續到了上市或沖擊上市的階段。兩個月前,承載上汽氫能和燃料電池板塊的捷氫科技、氫能裝備供應商國富氫能、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企業治臻股份陸續發布科創板IPO招股書;已在科創板上市的億華通不久前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東岳氫能、國鴻氫能等企業均已完成股改。
“國家這一輪投的錢大約在百億元左右,而氫能產業鏈很長,細分環節很多,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要實現自主化,沒有民間資本的追捧,產業起不來。”張焰峰說,相關企業不斷上市,將進一步吸引資本入局。
產業痛點仍在
里斯戰略定位咨詢中國區合伙人何松松告訴記者,從幾個維度來看,氫燃料電池呈現產業上游快速發展、下游商用先行、民用滯后的整體特征,預計在未來一兩年內,商用氫能源汽車將迎來第一波市場熱潮。
“今年燃料電池車市場走高,主要受政策面刺激的影響較大。隨著產業鏈完善、價格有效控制、產品力提升、氫能概念深入人心,未來3-5年,氫能的市場應用會從政策導向到市場導向的轉變。”驥翀氫能品牌發展部總監蔣志強對記者說。
張焰峰指出,平均電堆成本目前快速下降至5000元/kW,但還遠遠不夠,去年我國車用氫加注成本平均50-60元/千克,距離30-35元/千克的可商用價格還有很大差距。2021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電動車、燃油車百公里綜合成本為924元、441元、528元,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還需要實現較大躍升。
“在基礎設施方面,目前加氫站還不到300座,補能保障問題已經成為瓶頸。如果在2025年擴充到1000座,補能才初步具備便利性。”張焰峰說,發展改革委明確發展綠氫,但綠氫目前的產能占比極低,氫能后端應用就成了“無源之水”。
不過,捷氫科技總經理盧兵兵告訴記者,目前系統零部件、電堆、膜電極及雙極板等已經實現了國產化,催化劑、質子交換膜和氣體擴散層的量產國產化替代應用預計2023年實現。隨著電堆功率密度提升、三大核心材料的量產國產化、規模效應帶來零部件成本下降,2025年燃料電池系統有望達到1000元/kW,氫氣價格達到25元/kg,燃料電池系統有機會和大排量內燃機成本持平,屆時即使沒有國家補貼,燃料電池也可以在很多場景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