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豬肉價格震蕩上揚,業內認為,新一輪“豬周期”已經啟動。面對新一輪“豬周期”,我國生豬養殖企業在種業技術攻關、生物安全防控、養殖豬舍升級改造等多方面“下功夫”,夯實內功抵御風險的同時,也在推動生豬養殖行業高質量發展。
打好生豬種業攻堅戰
豬糧安天下。我國是豬肉消費大國,然而,長期以來國內的生豬養殖較為依賴國外的豬種。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表示,我國生豬等種源能基本自給,但性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資料圖片)
面對生豬種源“卡脖子”問題,近年來,我國生豬重點優勢企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堅持在種質資源保護和自主創新上下功夫。
北京順鑫農業小店畜禽良種場是國內最早從事種豬選育和從國外引進優良品種的企業之一,研發培育自主知識品牌的種豬新品系近20年。“2022年,為降本增效,其中一條重要舉措就是加大力度更換更優良的品種,改善基礎群公、母豬質量,提升豬群的生產性能。” 北京順鑫農業小店肉禽良種場副總經理張茂說。
“種豬進口成本高,我們一開始就在育種上下了功夫。”據牧原股份董事會秘書秦軍介紹,國內種豬多數依靠進口,但進口種豬的頭均價格高達20萬元左右。為此,牧原股份通過引種建立種群,形成了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綜合效益好的種豬,并通過種豬研發,不斷改善豬肉品質。
種業企業是發展現代種業的骨干力量,做大做強種業,必須做優做強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龍頭企業。日前,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發布了《國家畜禽種業陣型企業名單》。針對與國外先進水平有差距的種源,此次遴選相關家畜種業龍頭企業,其中生豬包含25家,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北京順鑫農業、牧原股份等企業皆在列。其主要任務是深入開展育種聯合攻關,加快現代育種技術應用,全面提升育種創新水平,力爭在飼料轉化率、產仔數等主要生產性能方面,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夯實非洲豬瘟防疫關
恢復生豬生產,防疫是關鍵。非洲豬瘟對生豬企業生產經營產生強烈沖擊,也同時加速了企業生物安全防控體系的完善。經營者時刻把好“防疫關、引種關、消毒關”,阻斷傳染源,對于穩定企業經營及國內生豬生產至關重要。
“每天平均兩次對豬場噴灑消毒,進豬舍前,人員用酒精消毒、換上防護服、穿著靴子踩過燒堿水消毒池......”“員工進入豬舍之前先在指定地點隔離48小時,到豬場之后再封閉隔離48小時之后才能進入豬舍……”多數生豬養殖企業全面升級防疫體系,同時實施豬舍升級改造、精進生豬養殖技術。
“近年來,為了防范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的毀滅性打擊,同國內的生豬養殖企業一樣,我們也逐漸建立并鞏固相應的規范化生物安全防控體系。” 北京二商肉類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克謙舉例,包括根據生物安全風險高低進行分區管理,搭建快速檢測實驗室平臺,實施人、車、物分道清潔消毒入場,提高職員生物安全意識等多方位多角度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
還有企業通過升級豬舍硬件,使豬場防非過程實現可視化、數字化監控。如正邦科技通過智能硬件從物理層面和空氣層面阻斷非瘟傳播途徑,關鍵環節采用數字化非瘟檢測技術和線上管理,實現全節點、全過程的信息化管控流程運行。如將非瘟、藍耳、偽狂、腹瀉等幾大類疾病的數據全部上線大獸醫管理平臺,每當豬群發生異常的時候,通過平臺數據可以快速找到問題,提高豬群的健康水平。
養殖主體生物安全防線的建立在有效阻斷非洲豬瘟病毒傳入的同時,也對生產場區內的環境起到了良好的控制和凈化效果,顯著降低了其他動物疫病的感染與傳播風險,助益地方建立安全生產經營防線。
增強生產養殖“創新力”?
布瑞克咨詢研究總監林國發表示,提升全行業生產效率是下一步的關鍵。目前,國內頭部生豬養殖企業的養殖效率同發達國家依舊存在差距,就更不用說面廣量大的中小養殖企業了。
專家認為,企業面臨成本上升、周期波動、外部環境急速變化等多重壓力,降本增效仍是企業最重要的課題。此時,企業更應苦練“內功”以更好抵御外部風險,對標國內外先進產能,勇于發現并積極補足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短板缺陷。
面對飼料價格上漲壓力,北京二商肉類食品集團指出,可以考慮通過采購當地優勢作物,優化飼料配比,降低異地飼料原料采購運輸的成本。正邦科技采用自動化工具比如精準飼喂、自動料線,系統上的價格預警以及時調整配方。
面對“豬周期”的底部壓力,企業積極淘汰生產性能不良的個體,優化豬只群體結構,提高種群的料肉轉化率。同時加強內部經營管理,減少開支避免浪費,優化流程,實行精細化管理。
面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利差壓力,我國養殖業、屠宰業的緊密度逐漸加強。各企業積極發展全產業鏈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上下游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有序銜接和深度融合。如雙胞胎集團董事長鮑洪星表示,集團上游做糧食收儲貿易,下游做生豬養殖,已實現從原料、飼料、養豬、屠宰、到食品深加工的全產業鏈閉環管理。
此外,優勢養殖企業還積極推動數字化改革,賦能精益制造,以創新驅動行業變革。牧原集團董事長秦英林指出,未來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與生豬產業的深度融合,為國內生豬企業提供了超越國外同行的機會。
(參與調研:范超、崔璐、朱程、何豐倫)
關鍵詞: 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