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國內收盤后,伴隨著一則歐洲鋅業巨頭關閉旗下冶煉廠的消息,已經反彈近一個月的倫鋅應聲拉漲,日內漲幅一度達6%。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盡管需求前景蒙陰給包括鋅在內的主要工業金屬帶來壓力,但業內擔憂,隨著歐洲能源危機迫近,成本高企和能源供應的不穩定將造成鋅冶煉等高耗能行業更多的供應削減,從而支撐價格。
歐洲能源危機加重高耗能產業壓力
眼下正在北半球肆虐的高溫和干旱,正在加重歐洲的能源危機,也給當地高耗能的冶煉行業帶來越來越多的壓力。這不僅體現在能源供應的短缺,還體現在成本的飆升。
因俄烏沖突和對俄制裁,歐盟決定逐步削減進口俄羅斯能源,并更加依賴風電、水電等新能源甚至重啟本打算棄用的煤電。但近期歐洲遭遇的近5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則讓歐洲重要的煤炭運輸通道——萊茵河運輸嚴重受阻。同時,為了應對冬季可能的能源短缺,歐盟各成員國還在上個月26日達成了“省氣”協議,同意今年8月至明年3月“自愿削減”15%天然氣用量。
與此同時,因能源短缺帶來的用能成本高漲,則成為對高耗能產業最直接的沖擊。歐洲能源交易所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一年后交付的電力合同價格上漲2.7%,至每兆瓦時490歐元。自6月份以來,歐洲電力價格已經上漲了一倍多。為了應對價格持續暴漲帶來的沖擊,德國宣布自10月起開征天然氣附加費。
這一背景下,總部位于比利時的多金屬企業Nyrstar在16日發布聲明稱,將從9月1日起關閉其位于荷蘭的Budel鋅冶煉廠,何時復產需要“另行通知”。Budel是歐洲最大鋅冶煉廠之一,鋅的年產能為31.5萬噸。因能源價格高漲,該廠自2021年第四季度以來一直以較低產能運行。而在去年10月,由于電價飆升,Nyrstar將其在歐洲的三家鋅冶煉廠的產量削減了50%。
供應短缺再成鋅價支撐
早在去年Nystar旗下冶煉廠減產之際,鋅價就借助供應短缺和成本抬高題材掀起一輪漲勢。彼時市場充斥著對經濟復蘇、需求向好的樂觀預期,在“再通脹”邏輯的加持下,鋅走出了一輪冬春季上漲。但在美聯儲連續強勢加息和商品市場“衰退交易”題材在上個月開始發酵之后,機構分析認為,此次供應題材給鋅市場帶來的可能更多是價格的相對支撐和波動的放大。
在8月初,作為全球鋅金屬的主要生產商——嘉能可就發出警告稱,歐洲能源危機對供應構成重大威脅。
據弘則研究介紹,此次Nyrstar關閉其位于荷蘭的budel冶煉廠,涉及產能30萬噸左右,加上已發生的減量,目前已經產生65萬噸左右減量,占全球鋅產量約5%左右。“今年歐洲電價大幅抬升,同時受多重因素擾動荷蘭發電量同比大幅下滑,量減價增,加之歐洲為應對冬季旺季提出的15%的天然氣需求縮減計劃可能為觸因,假設以發電量及電價共同考量,德國產能及英國產能存在一定壓力,后續需要關注。”該機構表示。
“受天然氣供應量減少以及高溫天氣影響,歐洲天然氣價格持續飆升,電力價格屢創新高,推升了冶煉廠生產成本增加了冶煉廠減停產風險。”國貿期貨在點評中表示,同時全球鋅庫存持續低位運行,特別是歐洲地區鋅庫存持續處于歷史低位水平。
根據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數據,16日盡管倫鋅庫存環比增加了975噸,總庫存也回升至約一個月來的最高水平,但主要庫存和當日庫存的主要增量仍來自于亞洲的倉庫,位于歐洲的畢爾巴鄂倉庫的鋅庫存仍僅有25噸。
“未來進入冬季,歐洲能源價格存在進一步飆升風險,屆時或將對歐洲地區有色金屬冶煉產生進一步沖擊。”國貿期貨認為,雖然能源危機也將對下游消費產生沖擊,但由于其對供應端影響更快、更直接,疊加庫存偏低短期難以改善,預計鋅價將重回高波動走勢。
花旗(Citi)在周一(15日)將未來3個月的鋅價預期從每噸2800美元上調至3,200美元,并預計,隨著冬季電力短缺的加劇,歐洲鋅冶煉廠的產量預計將出現更大削減。在花旗看來,雖然對經濟低迷的擔憂將打壓所有基本金屬價格,但鋅的表現將優于其他金屬。
光大期貨的觀點也認為,歐洲脆弱的能源格局疊加干旱導致水電發電量下降,電力價格攀升,有色冶煉廠供應低位,支撐鋅價。但該機構也表示,鋅需求尚未看到有效提振,短期因海外能源問題倫鋅成為資金推漲品種而表現強勢,但仍不構成趨勢性行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