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周五公布數據顯示,7 月人民幣貸款 6,790 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 7,561 億元,廣義貨幣 ( M2 ) 余額同比增長 12%。業內建議,下階段要全面抓好政策措施落實,在積極落實好各項穩增長措施,特別是要加強財政、貨幣、產業、就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的同時,穩外需、擴內需,促消費、擴投資,支持信貸有效需求回升。
M2增速維持高位
數據顯示,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57.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較上月末加快0.6個百分點,達到近6年以來的最高增長水平。
【資料圖】
在華商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張永志看來,在泛財政發力、居民存款高增的支撐下,M2同比增長12%,維持高位,表明當前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央行下一步重點是暢通寬貨幣到寬信用通道。張永志告訴記者,隨著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出的明確信號,下一步貨幣政策三大抓手將同步發力,在加強宏觀政策協同效應的同時,支持信貸有效需求回升。
“受到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前一階段名義GDP增速略偏離于其潛在值,當前各項逆周期調控政策正在支持前者向后者回歸”,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認為,7月末M2余額同比增長12.0%,較6月末提高了0.6個百分點,且明顯高于上半年的名義GDP增速,體現出逆周期調控政策正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則認為,M2增速維持高位,主要源于央行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保持了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盡管信貸派生效應減弱,但隨著財政支出穩增長力度加大,有助于流動性改善。“此外,7月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和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水平均低于上月和上年同期水平。非標融資壓降放緩,也對M2形成支撐。”溫彬表示。
貸款需求不足問題突出
盡管當前政策層面仍積極推動寬信用,但7月包括企業貸款在內的各項貸款表現依然明顯偏弱。數據顯示,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790億元,同比少增4042億元,拖累月末貸款余額增速較上月末下滑0.2個百分點至11.0%,未能延續5月以來的總量回暖勢頭。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告訴記者,7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錄得6790億元,為近6年同期新低。從結構上看,7月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為4945億元,為2016年以來同期新低,環比少增1.37萬億元,同比少增3966億元。鄭后成表示,從這一點看,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較為疲弱。居民戶方面,7月居民戶短期貸款錄得-269億元,環比與同比均少增,預示居民消費增速較為疲弱,而7月居民戶中長期貸款錄得1486億元,環比與同比均少增,預示7月房地產投資增速難有大幅改觀。
“結構上,居民中長期貸款回落對信貸形成較大拖累。”溫彬表示,7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大幅減少2488億元,說明房地產市場仍在觸底過程中。7月個別樓盤“停供斷貸”事件導致居民購房信心不足,房地產銷售再度轉弱,按揭貸款新增投放依然不佳,居民中長貸回落。
考慮到7月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287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54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459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136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1476億元;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事實上,7月下旬票據利率大幅走低,顯示月底銀行加大票據沖量力度,已經預示當月新增貸款總量和結構難有亮眼表現。”王青表示,“至于企業中長期貸款重歸同比少增,更加凸顯在地產下行和城投融資政策偏緊背景下,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不足。”
社融規模大幅回落
在張永志看來,7月社融不及預期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季節性效應,通常社融1月、3月、6月、9月和11月會有季節性沖量,之后4月、5月、7月、10月和12月會有季節性回落,這次也不例外,6月社融信貸超預期回暖有些透支,7月有明顯收縮。二是受高溫天氣等因素擾動,經濟修復進程放緩,PMI已確認回踩信號。三是內需不足,本月社融環比回落幅度超季節性,企業中長期貸款、居民信貸等自發性融資需求再度回落,說明企業與居民加杠桿意愿不強,經濟修復基礎較為薄弱。票據沖量、利率下降也證實了實體融資需求偏弱。
不過溫彬認為,考慮到國債仍為社融的重要拉動項,且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非標壓降任務大部分已完成,今年以來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的存量壓減速度得以放緩,且穩增長環境下監管政策邊際小幅松綁。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表示,將堅持穩健取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兼顧把握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平衡。王青預計,在經濟修復和政策發力作用下,8月金融數據會再度回暖,但如何有效緩解貸款需求不足問題將持續成為下半年宏觀政策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溫彬建議,下一階段,財政貨幣政策要有效彌補社會需求不足,全面抓好政策措施落實,推動有效投資和增加消費;特別是要加強財政、貨幣、產業、就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穩外需、擴內需,促消費、擴投資,支持信貸有效需求回升,以鞏固經濟回升向好趨勢,力爭實現最好結果。
關鍵詞: 融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