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牽著供應商,一手連著核心企業,很少有金融產品能夠像商業保理那般對產業鏈、供應鏈上的賬款如此“上心”。無論是供應商的應收賬款,還是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真實貿易下的支付難題總能在保理模式下消解。疫情反復擾動下,中小企業經營發展挑戰重重,如何盤活資產、穩住大盤?此種情形下,商業保理的作用愈發凸顯。
作為最早發展商業保理的地區之一,天津持續完善制度環境,創新業務模式,成為全國商業保理的排頭兵。通過保理模式,一筆筆讓人發愁的應收賬款快速轉化為寶貴的流動資金,一道道資金難題被巧妙拆解,由此也催生了諸多創新案例。據天津市金融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商業保理公司有602家,行業資產總額達2845億元,發放保理融資款余額2338億元。行業資產總額和保理融資余額均保持全國領先。
創新案例迭出
不久前,全國首筆云信資產跨行再保理業務在天津落地。這次業務由中信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共同參與,線上轉讓批量云信資產逾3000萬元。位于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的保理機構云鏈(天津)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鏈保理”)作為中企云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和核心業務板塊,為此次業務提供數字資產加密存證、底層資產貿易背景輔助資料穿透溯源等服務。
據了解,此次“首單”的底層資產是中小微企業基于優質核心企業完成確權的云信向銀行申請融資的應收賬款。其中,云信是云鏈保理平臺上的一種可拆分、流轉、融資的電子付款承諾函。該電子付款承諾函由核心企業主動給中小微供應商開具,由此也解決了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的“確權難”。
目前很多商業保理公司的運作方式是這樣的:中小企業作為供應商,與大型核心企業簽署業務合同,然后中小企業拿著業務合同找到商業保理公司或銀行,通過轉讓應收賬款的債權獲得融資。“我們和企業做保理融資前,會給客戶供貨的核心企業發一個確權通知書,需要核心企業蓋章確認,但不少大企業并不愿意這樣做。”華北一家商業保理機構負責人坦言,現在,引入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對貿易信息進行數字化留痕和線上確權后,類似云鏈保理平臺這樣的技術服務解決了商業保理行業普遍面臨的確權難題,也讓核心企業的信用、低成本的融資資源傳導給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如同借水解渴,最終打破資金困局。
“目前在云鏈保理平臺開展云信確權的大型核心企業有近3000家,負責資金投放的銀行(包括分支行)和保理機構有2000多家,產業端和金融端互動較多。”中企云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長波告訴記者,截至今年7月末,中企云鏈平臺已注冊企業用戶超過18萬家(中小企業占90%以上),通過云鏈保理平臺已實現大企業云信確權近7000億元,為中小企業辦理線上應收賬款融資超4700億元。
云鏈保理的數字化探索,只是天津商業保理行業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內商業保理的中心城市,天津有著深厚的商業保理發展基礎,創新案例更是不斷涌現。比如,今年以來,全國首個“數字人民幣+貸款發放+保理業務”的供應鏈金融場景、全國首單京津冀科技創新資產支持票據、中電建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建”)發行債券市場首單“信用模式”企業資產供應鏈ABS等首創性業務陸續落地。同時,全國首筆跨境人民幣保理業務、國內首推商業保理團體標準行業應用等多個商業保理創新案例入選《天津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案例匯編(2021年)》。
央企保理占半數以上
經過十余年發展,天津商業保理行業呈現出央企、知名國企和龍頭民企保理公司集聚的特點。其中,以國新、誠通、中電建、中化、國藥、中煤科工等為代表的央企背景商業保理公司超過30家,占全國央企商業保理公司半數以上。
目前,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是天津商業保理的主要聚集地,兩地商業保理公司注冊數量約占全市八成。天津市金融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開區整合監管服務資源,大力建設商業保理創新發展基地,行業創新勢頭強勁;東疆綜合保稅區則依托天津自貿試驗區核心片區優勢及租賃業發展經驗,以“專家+管家”服務模式助力商業保理行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
最近,獲批建設全國唯一商業保理創新基地的經開區創建了全國首個商業保理融資服務聯盟,10家金融機構給予基地內保理企業一攬子綜合授信高達1060億元。這些資金“水龍頭”為商業保理行業發展壯大備足“彈藥”。據了解,截至目前,經開區活躍保理企業共有159家,保理公司資產總額超過1500億元。經過十年發展,目前該區域保理機構發展進入“快車道”。比如,近一年來,13家保理企業增資規模近50億元;實繳注冊資金達20億元的誠通商業保理今年上半年業務存量規模同比大增700%等。
基于保理行業的快速發展,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日前發布的2021年百強企業榜單中,7家商業保理公司榜上有名,這些頭部保理機構持續引領行業發展。記者從東疆綜合保稅區管委會獲悉,今年上半年,東疆新設商業保理企業有6家,新增注冊資本達13.6億元。目前該區域已聚集了以中電建、華電、華能云成、中鋁、華潤等為代表的央企保理項目,以基石、河鋼、首農為代表的國企保理項目和以雙匯、中財等為代表的行業龍頭保理項目。
今年行業總增資額超30億
我國商業保理行業發展始于天津。早在2004年,天津便誕生了國內第一家商業保理公司;2012年又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商業保理試點地區。試點之初,全國已成立的70余家商業保理公司多數扎根在天津。
十余年來,天津商業保理行業幾經沉浮,既有首單創新的榮耀,也經歷過清理整頓的陣痛。自2018年商業保理公司業務經營和監管規則職責被劃歸給銀保監會以來,天津的商業保理公司被納入名單制管理,部分空殼、失聯及其他不符合監管要求的保理公司陸續被市場淘汰,行業綜合業務素質與管理水平進一步強化。
在持續優化存量的基礎上,天津商業保理市場增量穩步上升。來自天津市金融局的數據顯示,僅今年以來,天津新設商業保理機構便有13家,行業總增資額達30.3億元,其中6月以來新設6家,行業總增資額達16.2億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天津商業保理公司基本覆蓋全部國民經濟行業,涉及第一、二、三產業。各家商業保理公司受股東產業背景、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通常專注于行業內部兩三個細分領域開展業務,專業化、差異化成為發展趨勢。天津市商業保理協會秘書長魏超表示,各家保理公司專注細分領域,擁有獨特的產業優勢與技術優勢,形成了依托股東產業背景及關聯企業資源專門從事某一行業保理業務的企業;依托產品研發能力與發行經驗專門從事標準化產品發行的企業;依托自身科技優勢專門從事供應鏈科技金融平臺服務的企業等不同類型的保理公司。
“天津商業保理行業起步早,先發優勢明顯。近年來,天津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制定行業標準、出臺相關政策、創新業務模式,奠定了行業發展的基石。”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范小云認為,作為大型工業和港口貿易城市,天津下大力氣促進保理與產業對接,在稅收、司法等方面配套措施領先全國。同時依托商業保理創新發展基地的先行先試探索,創新業務加速落地,商業保理已成為繼融資租賃之后,天津城市金融創新的又一張閃亮名片。(本報記者 袁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