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17日宣布,我國首套自主研發的淺水水下采油樹系統在渤海海域錦州31-1氣田成功投用,單井試采氣量達31萬方/天,可供1500個家庭使用1年。
據介紹,此次投用的水下采油樹總成長寬為3.3米,在高度上僅2.65米,整體重量24.8噸,相較于常規水下采油樹高度降低近25%,重量降低35%,具備緊湊型、輕量化特點,同時還專門設計了“全包裹”型外部的防護裝置,可有效避免漁網拖掛和船舶拋錨下砸等安全風險,整套系統可以在海底正常運行15年。
渤海油田是我國第一大海上原油生產基地,油田所在渤海海域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海上門戶和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漁業、航運和油氣開發產業發達,海區多功能重疊。
為了解決用海問題,保障油氣增儲上產,自2019年起,中國海油就著手開展淺水水下生產系統技術攻關,探索渤海油田新的開發模式,計劃通過水下生產系統來代替海面上的導管架平臺,從而實現在不影響航運等用海需求的情況下有效開發油氣資源。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喻貴民說,目前渤海有十余個油氣區塊的儲量動用受到限制,淺水水下采油樹的成功研發應用,可釋放更多油氣探明儲量,將為渤海油田上產4000萬噸油當量提供重要支持。
水下采油樹是水下生產系統不可或缺的核心設備之一,它連接了來自地層深處的油氣和外部的油氣運輸管道,可以控制油氣的開采速度、實時監測和調整生產情況,就像是油氣田井口的智能“水龍頭”。長期以來,全球僅有少數幾家公司掌握水下采油樹的設計制造。
為自主研發我國首個淺水水下采油樹,中國海油組建了聯合攻關團隊,歷時三年,與材料工程、焊接工藝、水下防腐、海生物防治等10余個專業配合,制作圖紙1264份、編制技術規范450份,整合國內外100余家供應鏈,完成國產化淺水水下采油樹系統的1358個零部件的設計、加工、組裝和測試工作,攻克了淺水水下生產系統技術難題。
中海油研究總院院長米立軍表示,我國首套國產化淺水水下采油樹系統的成功自主研發,是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的切實舉措,實現了我國淺水海域水下模式從“0”到“1”的歷史性突破,不僅解決了渤海油氣開發的難題,還可為國內外其他海域同類型油氣田的開發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圖為我國首套自主研發的淺水水下采油樹系統開發項目點火成功(圖片來源:中國海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