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4日起,交易型開放式基金(ETF)正式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之后,內地與香港圍繞股票市場交易推出的又一互聯互通渠道。
根據滬深港交易所公告,首批納入ETF互聯互通的符合資格標的共87只,包括53只滬股通ETF、30只深股通ETF及4只港股通ETF。
互聯互通持續擴容
據了解,從2014年滬港通開通、2016年深港通開通,到2017年債券市場的北向通上線、2021年債券市場的南向通上線,再到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啟動,直至當前ETF納入互聯互通機制,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一直在向外延和內涵拓展。
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蔡建春7月4日在“ETF納入互聯互通開通儀式”上表示,ETF產品正式納入互聯互通標的,是互聯互通開通以來兩地資本市場深化合作、進一步落實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又一重大舉措。“這將有利于進一步發揮互聯互通機制作用,便利境內外投資者投資對方市場,有利于提升上交所的國際化水平。”
蔡建春介紹,滬港通業務自2014年正式開通以來,交易品種不斷豐富,市場結構逐步優化,在境內外投資者的跨市場投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滬港通成交額逐漸增長,累計成交額高達52萬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上交所ETF市場發展成果亦是頗豐,目前共有437只ETF掛牌交易,市值規模達1.2萬億元人民幣,成交額6.6萬億元人民幣,成交規模穩居亞洲第一。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ETF納入互聯互通,一方面表明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趨勢沒有變,ETF的互聯互通只是一個“前奏”,后期還將開展旨在提升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的互換通。另一方面,ETF作為一種開放性指數基金,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穩定市場作用。特別是首批納入ETF互聯互通的符合資格標的有87只,規模也都不小,其不僅能擴大投資群體,而且能更好發揮指數基金穩定市場的作用。
投資者資產配置更加多元化
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沙雁表示,作為境內外投資者廣泛認可的投資產品,ETF具有分散投資、公開透明、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將ETF納入互聯互通標的,有利于豐富跨境投資品種,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便利和機會,促進兩地市場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是落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部署、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互聯互通機制的又一標志性成果。
“滬股通及深股通的開通為內地股市帶來逾1.6萬億元人民幣的凈流入,港股通為香港股市帶來逾2.3萬億港元的資金。”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納入ETF,在新的發展進程中踏出重要一步,國際投資者將有機會大幅增加對內地ETF市場的投資,內地投資者也有更多機會利用ETF這種成本效益透明度高且靈活的投資工具實現多元資產配置。
Wind資訊數據顯示,ETF互聯互通開閘首日交投活躍。首批納入互聯互通機制的87只ETF,首日總成交額達285.33億元人民幣。其中,83只A股ETF總成交額為230.76億元人民幣,比今年開通前的日均總成交額提升近10%。
此外,香港交易所數據顯示,ETF互聯互通開閘首日北向資金買入滬深股通ETF共1.475億元人民幣(約1.72億港元),南向ETF通的買入金額為8413萬港元。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ETF購買的便利性強,管理費用低,對于外資來說是一種分散投資的好渠道。“此前,外資多參照追蹤指數和行業的投資機構來投資內地股市。現在,這些投資機構通過直接購買ETF的方式,能夠簡化指數和行業跟蹤的難度,對外資來說,相當于投資渠道更加多元化。”
盤和林進一步表示,ETF的互聯互通還將進一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外資進入中國,需要把外幣換成人民幣,而中資南向港股,需要把人民幣換成港幣。這一過程在ETF的互聯互通機制下,既促進了外資流入,也增加了人民幣交易的需求,長期看將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