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繼中國向國際社會宣示到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及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簡稱“雙碳”目標)后的第一個年頭,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本年度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的迅猛增長有力地印證了中國加快碳減排工作的雄心。
時至綠債市場每年重要的總結時點,由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與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債研發中心,以及匯豐銀行聯合主辦的“回顧及展望中國綠債市場發展研討會暨《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年度報告2021》發布會”4日在線上舉行。本次會議聚焦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及相關政策制定等熱點問題,展望中國綠色債券市場進一步深化發展所需的條件。
中央結算公司副總經理劉凡在會議上表示,綠債發展進程突飛猛進,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截至目前,中央結算公司托管的綠債規模為3.6萬億元,占全市場該類型債券的75%。
(相關資料圖)
綠債年度報告:中國綠債發行年度增幅領先于其他市場近一半供給來自非金融企業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與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債研發中心在匯豐銀行的支持下聯合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年度報告2021》。
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在境內外市場累計發行貼標綠色債券3270億美元(約2.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近2000億美元(約1.3萬億元人民幣)符合CBI綠色定義。2021年,中國在境內外市場發行貼標綠色債券1095億美元(7063億元人民幣);其中符合CBI綠色定義的發行量為682億美元(4401億元人民幣)。按符合CBI定義的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量及年度發行量計,中國均是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
據悉,《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于2021年7月1日正式生效,剔除了與化石能源相關項目(比如清潔煤),被廣泛視為中國的主要綠色分類標準。同時,它也采用了“無重大損害”(DNSH)原則,與國際標準進一步接軌。
從全球角度來看,2021年,全球綠色債券年度發行量超過5000億美元(5130億美元)。美國、中國和德國處于領先地位,2021年綠色債券發行量分別為835億美元、682億美元和633億美元。中國從2020年的排名第四躍升至2021年的第二位。截至2021年底,中國累計綠債發行量為1992億美元(近1.3萬億元人民幣),僅次于美國(3055億美元)。
可以說,中國綠債市場在2021年發行量增量領先于其他主要市場。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同比增幅為444億美元(2863億元人民幣),即同比增速為186%。美國、英國和德國的增量排名其次,分別為332億美元、285億美元和209億美元。
而從發行人類型來看,近一半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來自非金融企業。2021年,非金融企業的綠債發行量增長482%至312億美元(2011億元人民幣),占整體中國綠債市場發行量近半(46%)。這也是首次非金融企業的綠債發行量超過金融企業。79家非金融企業參與了發行,是2020年(35家)的2.3倍。而金融企業發行量增長237%至240億美元 (1550億人民幣),占整體中國綠債市場發行量的35%。 來自政府支持實體、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地方政府的發行量分別占比11%、8%及1%。
2021年,中國綠色債券主要來自企業發行人(包括非金融和金融)。非金融企業的綠色債券額度同比增加258億美元(1665億元人民幣),占綠債市場整體增幅的58%;金融企業增加169億美元(1090億元人民幣),占比38%;來自其他發行人類別的凈增幅占比4%。
最后,從參與發行方面,去年共有122家發行人參與了在岸綠色債券市場。境內綠債市場發行量同比增長231%至555億美元(3580億元人民幣)。境內市場的發行量占中國整體綠債年度發行總量的81%,發行增量占中國整體綠債市場年度總增量的87%。中國工商銀行是唯一一家于2021年在境內境外市場均有發行綠色債券的機構。公共事業、金融和工業(萬得行業分類)等行業在境內綠債發行市場占主導地位。這些行業發行量占境內綠色債券總籌集資金的96%。
與此對比,金融債仍屬于離岸綠債市場主要類型。數據顯示,17家發行人在境外綠色債券市場共籌資127億美元(82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0%。金融企業發行的綠色債券仍屬于離岸綠債市場的主要發行類型,占境外發行金額的62%。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于2021年首次在境外市場發行了綠色債券。深圳市人民政府率先于2021年10月在香港發行兩期人民幣計價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將用于符合該城市綠色金融框架的清潔交通,水治理與海綿城市等相關項目。
綠債市場仍需與海外標準接軌 碳中和債券將成為境內轉型金融重要推手
自2016年以來,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未來,要進一步完善基礎性制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加大產品工具創新力度,推動綠色債券市場規范、健康、深化發展。
人民銀行研究局此前曾撰文指出四點建議,一是建議進一步完善綠色債券評估認證和環境信息披露。完善綠色債券統計和數據庫建設,優化數字化共享平臺。二是建議統一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管理模式,規定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綠色項目,高標準建設綠色債券市場。三是激勵約束并行,提升綠色債券發行投資動力。四是加大綠色債券市場雙向開放力度,加強綠色債券國際合作。如推動發行地方政府綠色專項債券、提供更多投資選擇,支持境內發行人在國際債券市場或上海離岸市場等使用《共同目錄》發行綠色債券等。
《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年度報告2021》指出,支持碳減排項目的貨幣工具和對銀行機構實行綠色金融評估等激勵措施釋放了促進和調動資金用于實體經濟中的低碳項目的強烈信號。推進金融機構投資綠色資產、項目和實體是實現總體氣候目標的關鍵一步。
未來,碳中和債券發行規模有望壯大。2021年,其發行量已占中國貼標綠色債券發行總量的40%以上。碳中和債券支持清潔能源、清潔交通、可持續建筑、工業低碳改造等項目,并且還必須遵守具體的碳減排披露指南,有更高的透明度。碳中和目標不能僅通過綠色金融推動實現,也需要其他金融工具引導資金支持更廣泛的轉型經濟活動,例如高排放企業的清潔能源轉型和既有建筑項目的的節能改造等。而明確的監督指南、標準和金融產品創新都是增強市場對轉型金融信心的重要因素。
“雖然目前市場上尚未出現關于轉型金融的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但一些新開發的債務工具(例如轉型債券或與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的出現,顯示了金融中介在支持更多行業向低碳經濟轉型方面的探索,”該報告指出。
隨著中國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也將為促進跨境資金流動發揮重要的作用。中歐《共同分類目錄》的建立將支持綠色債券市場的進一步壯大,使中國實體更容易到境外市場發行綠色債券。將來,《共同分類目錄》還將拓展到包括中國香港在內的其它領域和司法管轄區,并進一步納入其他行業和轉型活動。預計各方也將進一步探索基于中歐共同分類標準的市場實踐。
此外,各種研究表明,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還需要更大規模的投資幫助實體經濟實現低碳、零碳轉型。在綠色金融政策的進一步改革以及投資者需求激增的支持下,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增長勢頭將持續。政策在標準制定、信息披露、激勵約束機制、產品創新及國際合作等方面的進一步完善將有利于培育更大規模的市場,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