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9日,在深圳羅湖區華僑旅行社一間平房里,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正式營業,成為第一家進入內地的港資銀行。這距離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僅僅兩年。
與新中國同齡的南洋商業銀行是由著名愛國僑領莊世平先生1949年12月在香港創辦。開業當天,南商懸掛起港島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開啟了與祖國同心同行70余載的光輝歷程。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成立40余年來,也與深圳經濟特區共成長,見證了特區的滄桑巨變。
深港通交易額年均增長94.5%
改革開放之初,深圳百業待興。金融作為經濟體系配置資源的基礎性行業,“殺出一條血路”的意義更顯重大。于是,從一開始,深圳金融就走上了一條改革創新之路。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的正式營業,標志著內地銀行業正式啟動開放之門。自此之后,在深圳這片熱土上,開創下了無數個這樣的“第一”:
1985年12月,全國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深圳外匯調劑中心正式開業;1986年,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財務公司——中國國際財務有限公司誕生;次年4月,全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成立,開啟企業集團辦銀行先例;1988年,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險企業——中國平安也在深圳誕生。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曾評價說:“深圳這個小舞臺唱出了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一出大戲。”
2012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建立金融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2014年,前海又成為自貿試驗區。
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啟動。時任深交所理事長吳利軍在致辭中表示,深港通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在國際化方向上又邁出堅實一步,內地與香港將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加強合作,共同提升兩地市場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開通以來,深港通機制不斷優化,交易規模與市場影響力持續提升,每日額度與深港通標的不斷擴容。一組數據便可直觀看到其帶來的重要影響:至2021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開通五周年,累計交易金額達人民幣41.9萬億元,年均增長94.5%;每日額度擴大四倍;雙向持股市值不斷提高,其中國際投資者通過深股通累計凈買入7932億元,持股市值1.3萬億元,占深市A股流通市值4.2%;創業板在深股通交易金額、凈買入和持股市值中的占比,提升至34.9%、90%和39.6%,顯示國際投資者的廣泛認可。
跨境理財通落地投資更便利
從南海之濱到跨海大橋,從新興產業到多元化資本市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引擎正發出隆隆轟鳴聲。伴隨著一系列跨境設施的落地,粵港澳大灣區人流、物流、信息流實現了“互聯互通”,“資金流”也在灣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搭建中加速流動。
2020年5月,央行等四部門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其中,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方面提出了多項舉措。如支持粵港澳三地機構合作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允許港澳機構投資者通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參與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支持內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境外投資等。
短短一年間,投融資的互聯互通便展現出全新面貌:2021年9月24日,內地與香港債券通“南向通”業務上線運行,2021年10月12日深圳在港發行50億元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這些跨境互聯互通的機制推出并不斷優化,使得跨境投融資便利化顯著增強,也為銀行業優化金融服務供給,探索金融產品創新,深化國際金融合作,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2021年9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等聯合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2021年10月18日首批完成報備的“跨境理財通”試點銀行名單出爐,次日首筆業務落地。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深圳轄內共有24家銀行獲得試點資格,共開立“跨境理財通”相關賬戶11573個,辦理資金跨境匯劃金額合計3.74億元;雙方向投資產品交易額2.12億元,約占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總量的三分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落地,開辟了人民幣國際化新路徑。這對于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推進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水平、助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從微觀層面而言,則進一步豐富現有投資渠道,方便三地居民進行跨境理財產品投資,平衡現有資產配置。
香港成為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自2021年以來,深圳又在全國率先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工作,通過適度調整企業的外債、境外放款額度、實施資金池內本外幣資金的劃轉及使用等方面的便利化優惠政策,助加入資金池的企業降本增效。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末,深圳試點企業業務量約280億美元。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深圳外向型經濟活躍,是跨國公司總部聚集地。由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牽頭的“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支持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推動數字人民幣的研發應用和國際合作”“支持深圳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先行先試”等事項已落地,并持續深化中。據悉,在深圳的跨國公司已設立約200個多種形式的跨境資金池。其中,在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中,5家試點對象業務量已近300億美元。下一步,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政策試點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更多優質跨國公司企業將受益。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底在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透露,香港目前已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處理全球約75%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在港的離岸人民幣存款超過8000億元,占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約60%。
粵港澳大灣區之“灣”,是向海而生,是開放包容,是與國際對接,是競逐世界舞臺。華燈初上,深圳鹽田港早已是熱氣升騰的景象,全球化高速融合在港口集裝箱駛進駛出忙碌的身影中可見一斑;深夜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依舊燈火輝煌,眾多被貼上“灣區青年”標簽的香港人齊聚在此,創新創業的熱情在這片土地上燃燒……日益密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下加速流通,宜居宜業宜游的愿景正變成風生水起的現實。
這是在一個灣區、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特殊背景下實現的跨境互聯,國際上沒有先例。時代命題正待解答,金融創新是破題切口。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定位下,深圳金融未來勢必將承擔更為重要的任務。(記者 謝惠茜)